梅州一隻虎
海豐一粒螺
潮州一枝梅
此乃廣東風水地的一句諺語。
話說當年鍾氏一族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北宋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年僅九歲的哲宗繼位。同年,司馬光任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恢復舊制。前後共歷九年,期間,支援變法的政治派別,被稱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一派,則被稱為“元祐黨人”,後又蔡京、章惇為宰相,其對當初反對變法的元祐黨施行打擊,鍾氏先祖多名人員牽連其中,為延續血脈,護佑後代,其祖上開始往南遷移,謀求生路,於【潁川堂】堂號記載下鍾姓各地先祖的名號。
磕磕絆絆,歷經艱難,有一批鍾氏族人,入了廣東,那便是鍾姓客家人開粵基祖五齡公——遐齡公一系,來自河洛,由閩入粵,而這“海豐一粒螺”便是指遐齡公葬祭之處。
鍾無宣對剛剛所發生的一切毫不驚愕,雖早已聽說,但這交通航線是用來運貨的,運人,幾乎沒聽說過,畢竟貨沒了還能賺,人沒了那是透心涼。
離中秋還有一天多時間,無宣沒有直接回家,他想去拜祭下遐齡公,去一趟【仰天海螺地】。自打進了洛陽,他已許久未曾回家,尊祖祭拜,尋根溯源為客家人一重要行準,雖性格乖僻,但不可忘祖。且中秋當天,定然有不少同族前來敬拜,無宣不喜人多嘈雜之所,想著既然都已經回來,在中秋之前直接去祭拜,省得遇時擠搡。
出山谷,尋驛站,安穩一晚上,第二天破曉,鍾無宣便駕馬匆匆出發,趕往海豐縣城,趁這清早,免得遇到人群,寒暄問暖他並不擅長。
路線並不陌生,對於興趣使然的人事,無宣總是記得清晰。至地,下馬翻山,雙腳剛剛落地,這馬便撒歡兒似的奔竄,轉眼間下了山坡,無宣自嘲:這人性格冷清,馬也不跟著你熱鬧。
熟悉的景象同兒時的記憶齊齊置入眼簾:
此地座南朝北,對應丁癸,呈現三山相拱依次細小形如螺之形,更以紅厝園山為後盾活龍結穴,北映北斗七星,來水由海豐縣的山水溪流匯聚成螺河,經螺地山前向東,直通紅海灣海口。螺地山左前方為海豐縣高螺村的獅地山。右前方為陸豐縣浮頭村的象山,螺河中央有小空殼山。
螺地前方是水,水是螺的養命之源。該墓地巽峰起,辛峰是羊古嶺山,呈丙、午、丁三陽峰起,火生土,土生金,前壬子峰高,結穴處左右有蟬翼砂,內堂局水出癸方,有石塊把水口,使水彎環出,不會直流。從對面看,螺形狀更像“螺”形,正如古語曰:成象於天,成形於地。
水源之處,不存枯木
石戈金質,陽火閏土
這地是“活的”,是自然的造化
環星聚勢,果然一塊兒風水好地屆~
從山下沿螺地山小坑向上約十丈,到達山頂,山體成一凹形背椅狀,南靠背高,向北漸收如扶手,中央形成一龜背型,似自然墳頭,下有小蟹由小孔進出。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墳頭土堆經風吹雨淋將越來越減小。土堆前方,一圓環小洞,洞口大小正好擠塞下一個人。
無宣不遠不近立於洞口前,想起當初父親經常唸叨的打油詩以及此地傳說:
螺地向北鬥,
龍津往東走。
象獅把水口,
空殼山印鬥。
入粵開基祖遐齡公喜好風水,精通地理,常尋福地。當年帶領家族父老妻小遷至此地,安頓好家室。然天災人禍,瑣事接連,鍾家最初很是不順,更不說興旺。遐齡公為此惆悵難寢。忽有一日,遐齡公攜孫系尋至海螺地。長途疲憊,口乾舌燥,孫子們便為其尋水解渴,只留下遐齡公一人,就在此刻,後方海螺啟口,遐齡公快眼掃四周,這才發現,此地正是天然活地,從一陣象,而這螺口正是陣眼兒!隨機細想片刻,那螺口開始閉合,遐齡公只感時不可待,孫兒們還為回來,但眼看著那螺口就快合住,毅然決然的縱身一躍,投入螺口,此時孫兒尋水歸來,見爺爺只剩雙腳露出在外,孫兒哪見過此等異景,慌忙去拉拽爺爺,然而遐齡公卻決然回道:“孫兒莫拉,此處是個活地,阿公就葬在這裡,今後咱們鍾姓會出一大批人才,要出的大小官員有三升加三鬥,你們要勤勞勘作,興門旺族”,孫兒只拉出一隻鞋子,眼看著爺爺被螺口吸去閉合。
從此當地鍾家還真如遐齡公所言,家族人丁興旺,官員世代不窮。這海螺地也落得鍾家後人尋根拜祭的聖地,又詩曰:
仰天海螺口向天,
穴尋醃卜好安扦。
四山拱應游魚樂,
包裹重疊萬年興。
此事鍾無宣身為鍾氏子孫,遐齡公後人,定然是知曉的,但同完蛋閒聊時卻聽聞遐齡公在投身螺口之前見了一個人,隱藏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流傳留下來,只有嫡系鍾氏血親,且無論男女必須成年方可知曉……
這一切在鍾無宣腦子中迅速流轉,他總有一種感覺,今日有事發生,吉凶難定,但必是大事。
拱手拜揖,跪膝叩頭:“遐齡公於上,系子孫鍾無宣今日特來供拜,蒙氈公祖上功德,捨身為後,流芳百世,無宣不才,未有宏圖大作,但銘記祖訓,今無宣亦加冠弱齡,定身負興旺鍾家家嗣責令,嚴己明律,為鍾家傳承興旺奉擔承行。”
明火散去,三香恭鼎。
無宣起身拭灰,欲轉身離去
“哈哈~哈哈~,不娶妻生子,你怎麼興旺家嗣,不與人交好,又怎麼宏業大為,我說的對吧,鍾無宣。”
一聲洪亮突然傳入耳間,驚得無宣一個趔趄,定步回身,一老者立於身後,身著一襲黑白相交儒袍,滿頭銀絲,胡縷亮白,左手挎前,右手背後,乍一看耄耋年歲卻面色紅潤,聲色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