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是用一塊叫和氏璧的寶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兩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歸趙。
如今的滇省盛行賭玉,而他們就信奉卞和賭玉為祖師。
卞和於荊山得一石頭,認定了是寶玉,先後獻於楚厲王卻遭楚厲王不信,認定欺君給予臏刑(挖出膝蓋骨頭)。
他不服,又於楚武王時再次獻玉。
結果又被認定欺君,又把另一個膝蓋骨挖掉了;
後來卞和居然還不服,於荊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聽說後召見,他竟然說「臣非悲刖,寶石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於是楚文王命人破開石頭,果見寶玉。
因為該玉卞和所獻,故名「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候,秦國聽說了這塊寶玉,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這足見寶玉價值連城。
但是當忠肝義膽的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價值更進一步。
當然了。
無論是完璧歸趙還是卞和泣玉,它們都存在一些二創的色彩。
比如卞和哭出血淚等等。
但單討論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還是沒有問題的。
待秦朝一統天下後。
秦始皇得到了這個曠世奇珍,派人將這塊和氏璧雕成一塊玉璽。
並命李斯在上邊題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這這一刻,便開啟了和氏璧的傳奇生涯:
從此以後。
它就是皇權的象徵,荏苒千年。
只是那個希望「傳至二世乃至萬世而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樣,沒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僅未能「既壽永昌」,而且就在這塊兒玉璽的見證下二世而亡。
當秦王子嬰用脖子繫著這塊傳國玉璽時,和氏璧不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見到了它的新主人——劉邦。
從此之後。
這塊玉璽就叫「傳國玉璽」。
任何一個新王朝要想證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須得到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寶玉!
再後來。
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漢。
他派手下安陽侯王舜向自己的親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時,老太太大怒,遂將玉璽扔向金柱。
biaji一聲,傳國玉璽磕掉了一個角。
於是呢。
王莽便給玉璽鑲上了金邊。
這就是金鑲玉這個詞的由來。
王莽之後,下一個與玉璽糾纏在一起的是孫堅。
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