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
才會有人在湯姆遜的護送過程中,想要下黑手將麥克斯韋置之死地:
這時候的麥克斯韋還是個妥妥的‘天驕’,集萬千光環於一身,實在是太耀眼了。
用後世的概念舉例。
此時的麥克斯韋差不多就是高考考了750分,大學年年4.3績點,本科期間發表了十篇一區論文還被提名了菲爾茲獎的性質。
很多人認為他今後可以達到小牛的高度,再不濟也是某個領域的領軍人。
這樣一尊潛力股被劍橋大學收入囊中,自然就會有人想要下盤外招了。
畢竟這種下黑手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學術界都有先例,涉及到了人性和利益的雙重陰暗面,給人類的科學史造成的損失堪稱無法估量。
例如小牛在擔任盧卡斯教授的時候就被人下過毒,錢老回國時曾經兩次被暗殺,另外還有張首晟、任偉、肖翔這些人才的去世等等。(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這幾位,太敏感就不在正文詳述了)
甚至在離副本時間線很接近的1832年,便有一位另一位天才剛剛隕落於可恥的陰謀中:
此人便是伽羅瓦。
他是數學史上的一位超級天才,可惜和阿貝爾先被柯西坑了一波,後來又遇到了海王斯蒂芬妮,誤入了一個圈套:
當時有人以“情敵”的身份向他發來了一份挑戰書,表示要和他槍戰決鬥。
伽羅瓦在決鬥中被下了黑手,選中了沒有子彈的手槍,對手則是一位槍法精湛的軍人。
最後伽羅瓦腹部連中三槍,送到醫院後因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1歲。
而在決鬥的前不久,伽羅瓦根據決鬥要求寫下了遺書——他只用三天時間便完善了群論,將自己的名字永遠的燒錄到了數學史的里程碑上。
在漫長的科學史上,類似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看似風平浪靜的洋麵之下,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暗流在湧動激盪。
話題再回歸原處。
在後世的學術界和歷史界,麥克斯韋都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尤其是他所歸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猶如作者中的耳根,乃是業內的重中之重。
2004年,英國的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舉辦了一個活動:
讓讀者選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公式。(Pd官網搜尋the greatest equations ever就可以搜尋到了,不過實際上是二十個,很多文章化簡成了‘十大最偉大公式’)
結果麥克斯韋方程組力壓質能方程、尤拉公式、牛頓第二定律、勾股定理、薛定諤方程等方程界的巨擘,高居榜首。
但另一方面。
某些程度上與老蘇一樣,麥克斯韋也是一個存在嚴重資訊壁壘的人物。
出了學術界和歷史界,很多普通人就比較懵圈了:
麥克斯韋方程組這玩意兒真的有那麼猛嗎?
怎麼說呢.....
麥克斯韋方程組所以民間名氣不夠大,很大部分是吃了內容上的虧。
你看牛爵爺的三大定律,咱們中學的時候就能看懂。
公式的話說來說去,也就是圍繞著“F=ma”轉,非常簡單。
愛神的“相對論”嘛......
雖然很多人不明白具體內容,但它逼格高啊,動不動就是時間空間三維四維啥的。
&nc^2,至少看起來簡單好記。
可麥克斯韋的方程組呢?
看看它的積分內容吧:
∮sD·dA=Qfs
∮sB·d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