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麥把那剩餘三科考完,分數百分百穩穩破千。
所以這事兒真不算啥黑點.....
畢業後的1855年,麥克斯韋讀到了大神法拉第的著作《電學實驗研究》。
他被書中各種各樣的電磁感應實驗所吸引,正式開始研究電磁學。
從此一發不可收,開啟了自己的掛壁之路。
1855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法拉第的力線》。
他第一次試圖將數學形式引入法拉第的力線概念,從而初步建立電與磁之間的數學關係。
這篇文章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重視,也得到法拉第本人的讚揚。
1862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論物理學的力線》。
在這篇論文中。
他首次提出了“位移電流”和“電磁場”等新概念,對電磁理論給出了更完整的數學表述。
1864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三篇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
這篇論文中不僅給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還首次提出了“電磁波”的概念。
後來他還寫出了《電磁通論》這部著作,籌建了劍橋大學的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並且擔任了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麥克斯韋在他活著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受到符合其身份的尊重。
恰恰相反。
當時哪怕是劍橋學院內部,都有很多人認為他走的是歪門邪道。
當年他進入三一學院時有多光鮮,中年時便有多淒涼。
因為他的理論實在是太精深複雜,公式過於抽象,很難被大眾理解。
所以在牛頓力學依舊仍占主導地位的當時,並未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
在麥克斯韋去世那年,當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宣傳電磁波理論時,只有2個聽眾願意聽他上課。
一個是來自海對面的研究生,另一個是後來發明電子管的弗萊明。
某種程度上來說。
麥克斯韋有些像是《迪迦奧特曼》中那位發現了滋爾達氣體的根津博士,明明研究的方向意義非凡,在現實中卻是一位棄兒。
1879年11月5日。
麥克斯韋在劍橋因胃癌逝世,享年僅僅......
48歲。
如果小麥能多活個十幾二十年,整個世界的格局恐怕都會不一樣。
因為在他去世後的第九年,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便會透過實驗首次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真正驗證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性。
自那以後。
麥克斯韋的貢獻和地位,方才得以被全世界承認。
可惜天妒英才,麥克斯韋去世的太早太早了......
總而言之。
麥克斯韋的人生,可以算是一個典型的V字型。
也就是年輕時名頭極盛,在接觸電磁學後的中年陷入低谷,死亡後幾年開始驟然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