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蒙古族會被當地的文明所感染,大都加入***。
蒙古人在亞歐大陸上席捲而來奔湧而去,除了將所到地方的文明重新打亂外,沒有留下任何他們的文明痕跡,可以說是典型的野蠻人。
不過他們被同化的速度確實很快,他們的征服遺產,也被當地新發展起來的勢力所繼承。
僅就征服方面來看,當時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從文明的角度來看,當蒙古帝國煙消雲散後,卻是什麼都沒有留下。
不對。
終究是留下了很多蒙古族人,融合到了本地的文化之中。
巴圖率領著族人,向著大明的邊疆的方向賓士,他要將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包括自身被暴露情況,全部彙報到群英商會中去。
巴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群英商會在草原上直接統領的騎兵隊伍,實際上是朱英安插在金帳汗國裡的釘子。
而他的暴露,代表著朱英在蒙古的佈局,出現了一些漏洞,其中定然有叛徒的產生。
巴圖前往大明邊疆的同時。
張三也終於到達了西域。
作為朱英在京師的心腹手下,調動番薯,馬鈴薯這樣的重要物資,顯然需要張三這樣的人物出面,才能達到效果。
畢竟馬鈴薯,番薯都屬於朱英核心勢力的關鍵,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讓朱英在西域的勢力聽從。
從京師出發,張三有朱英賜予的驛站通行文書,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
當初的朱英之所以能夠在西域崛起,其實跟西域本身的情況,也有著很大的原因。
西域本身是一個廣義的稱呼,沒有具體的指向,這裡諸多小國林立,並沒有被徹底的統一過。
譬如曾經存在過的樓蘭古國,還有在三國兩晉時神秘消失,留下了今天的精絕尼雅遺址的精絕古國。
這些小國特別小,像是精絕。
全國僅四百八十戶,人口僅有三千多人,能戰鬥計程車兵僅五百人上下。
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也只是一個概稱,實際上西域2000年來的有過的國家和政權大大小小多達上百個,還有各自單獨的文化和傳承。
朱元璋打敗了曾經讓全世界顫抖,恐怖,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並光復了漢人的政權,建立大明。
年輕時候,躊躇滿志的朱元璋,自然是想立下超過秦皇漢武盛唐的不世之功。
登基後的朱元璋採用了盛唐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方式,開始對西域採取積極的民族政策。
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鄧愈遠征甘肅,轉戰河州,收服了吐蕃和烏斯藏。
洪武十年朱元璋再次下詔,鄧愈和沐英大軍分三路大遠征吐蕃,在崑崙山青海湖畔大勝吐蕃。
勝利後,朱元璋命令鄧愈班師回南京,在班師回京途中,四十歲的鄧愈不幸去世,此後明朝和吐蕃的關係出現緩和。
朱元璋派譴宗泐出使吐蕃,尋找在中原失散多年的佛教典籍以示友好。
當時的吐蕃一盤散沙,各種想法利益不同的派系不斷鬧事,使大明的示好成了一廂情願。
失去耐性的朱元璋發怒,在洪武十一年滁州十八族發動兵變之機再次下詔,又一次派沐英遠征吐蕃。
初戰吐門峽告捷,並取得了洮州大捷,洮州十八族首領全部戰敗,俘敵三萬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大明因此拓地千里,朱元璋設定洮州衛。
朱元璋清楚,威服不是長久之計,只有德服才能長治久安,於是開始不斷派使臣對吐蕃人搞起了統戰工作。
不斷聯絡西藏東南的噶瑪派大主持,並封官許願,只要是在元朝做過官的,明朝一律授於官職。
乳多必吉四世活佛心動了,派遣使節到南京回訪朱元璋。
蒙元總是刻意扶持某一方面勢力管理吐蕃,然而無論扶持誰都可能造成一個強大的勢力和自己對抗。
朱元璋首先取消了蒙元冊封吐蕃帝師的稱號。
所謂帝師,在青藏高原很有政治文化影響力,明取消了這個稱號後,西藏政治核心可謂不復存在。
而後便是多封眾建,東面給宗教領袖送封號,西面給地方勢力加官進爵。
其結果是高原上到處都是大明扶持的勢力,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各自和睦相處,誰也強大不了,直接成為大明的附屬,接受大明帝國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