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旁邊,一名雄壯的漢子開口問道。
巴圖猶豫了一下,堅定的說道:“自從效忠東家之後,我們就不再屬於金帳可汗,可汗的命令對我們無用,回去,向商會稟告情況,等候指令。”
說完,巴圖也不猶豫,策馬奔騰直接離開。
跟隨的騎兵大漢們,也沒有絲毫遲疑,緊隨其上。
他們所有人,都已經對長生天發誓,誓死效忠東家。
蒙古在蒙元時期,存在四大汗國,並不屬於蒙元統治。
自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之後,在斡難河稱帝,並把蒙古變為一個軍事集團。
開始了自己的對外擴張之路,經過一系列的西征、東伐、南攻,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帝國橫空出世。
面臨如何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成吉思汗鑑於蒙古族的數量限制,開始設立四大汗國。
以金帳汗國汗國為核心,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與伊爾汗國三個汗國為輔助,分別統治各自區域的事務。
成吉思汗利用自己的直系血脈為紐帶,進行政治統治。
這種形式在成吉思汗在世時,還是有很強的威懾力。
因為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的地位不一般,他是蒙古族歷史上,第一個把蒙古族徹底統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成吉思汗對於蒙古族,便是中原對於秦始皇一般,可以相媲美的存在。
只是成吉思汗死後,如同大秦帝國一般,餘威還能震懾一時。
血脈維持的汗國關係卻是開始出現裂痕,皇權經歷幾次變動後,四大汗國之間的聯絡也出現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所統治的區域,彼此之間的聯絡開始出現間斷性。
忽必烈南征建立蒙元,奪得皇位,但並沒有贏得其他汗國與部族元老的認同。
而軍事上的勝利,帶來的是其他汗國的排斥與敵視。為此雙方進行激烈的戰爭衝突。尤其是海都的進攻,以兩個汗國的兵力與實力,對元帝國進行攻伐。
彼此之間進行長期的戰爭,一度讓蒙元很被動。忽必烈死後,繼任者又與其繼續作戰,這場持續三十多年的戰爭,雖然最終以元帝國的勝利結束。
只是代價也很慘重。透過分化、瓦解與軍事恐嚇,蒙元的底蘊與國力,在這場持久戰逐步確立優勢,最終滅掉窩闊臺汗國。
而察合臺汗國最後也反戈一擊,背叛聯盟,向蒙元臣服,最終兩者瓜分窩闊臺汗國的領土。
四大汗國因為一個窩闊臺汗國挑戰蒙元而被滅掉外,其他三大汗國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十分穩定。
甚至是矛盾重重,彼此之間戰爭不斷。三大汗國之間的內鬥也是很激烈的,這一內鬥,也造成很嚴重的內耗。
所以在朱元璋崛起,蒙古族的眾多汗國,基本上都是選擇袖手旁觀,冷漠的看著蒙元的滅亡。
然而當蒙元結束後,曾經強大的四大汗國,到了如今也只剩下金帳汗國的存在。
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察合臺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臺汗國苟延殘喘。
伊兒汗國的汗王不賽因死後,諸王爭立,汗國陷於分裂,國勢益衰。
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要求西亞的帖木兒帝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但在帝國版圖到達伊兒汗國的時候。
眼看和大明帝國越發接近,因為當時帖木兒帝國四處征戰的情況影響,便開始遣使進貢。
雖然在文書中帖木兒自稱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大明帝國為宗主。
相反,透過使節他在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在為進攻大明帝國做準備。
同時也透過朝貢,獲取財富。
實際上後來帖木兒帝國也動員了百萬大軍,進行東征大明帝國。
不過在這期間,帖木兒於行軍途中病亡,百萬大軍還未跟大明帝國發生交戰,這次的東征就停止了。
巴圖剛才僥倖逃生,便是在這個時候,帖木兒帝國再一次征伐金帳汗國。
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以征服起家,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傳統,繼承製度也自成體系。
但卻又不向諸如大秦帝國、羅馬帝國一般,將自己的文化制度建立在新徵服的領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