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積貧!
加上在與遼、西夏的對峙中,經常被動挨打,這就是所謂積弱。
所以王安石的變法是想要從根子上改變這兩點,富國強兵從而改變貧弱,最後達到一統天下。
這事兒好不好?
好!
而抑制兼併....他肯定是想要抑制兼併的,但是最後的結果,的確不是那麼回事了。
之前說過了,他王安石的變法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兒,開源!
開源是什麼,實行免役法和青苗法!
什麼叫做實行免役法和青苗法,就是給朝廷增加兩筆收入而已。
一筆叫役錢,另一筆叫青苗錢。
在宋一朝,州縣衙門公吏和鄉里基層政權頭目,按照規定,基本上由鄉村上三等戶輪流差充。
這就是所謂的治理國家靠地方土紳,或者再往前倒騰倒騰叫做門閥,再挪一挪叫做世家。
差役本質上是鄉村上三等戶的特權和肥缺,雖然也有些許倒黴催的因為當上了這玩意直接被幹的破產了。
但畢竟主流還是很肥的。
可就是這麼一個都算是特例的事情,讓王安石找到了把柄和理由。
他以有些民戶因當差服役而賠錢破產,役法已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為理由,直接對這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說到底,收錢!
就是收錢!
王安石等人釋出的第一道免役令規定,開封府的鄉村上三等戶分八等納役錢,四、五等戶不納役錢,並且明令各地也依此原則分攤役錢。
這麼一來,沒問題,畢竟這個東西本身就和那些貧苦人家沒有任何的關係。
所以繳納錢的時候,自然是上三戶交錢,下等戶不需要交錢了。
可這件事情真正到了地方上的時候,立刻就不同了,而這個不同還不是因為他王安石下面有人搗鬼,也不是因為司馬光的保守派毀他。
是單純的王安石自己玩脫了。
據《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五六馮山奏中可以看得出來,免役令前後共釋出了四道。
後面那三道的原文我們已經是找不到了,但是可以從諸多奏疏之中看出來那都是什麼玩意。
首先,這四道是在半年之內接連出現的,半年之內頻繁的改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急躁的事情。
而這種事情,其實和王安石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原因的。
他就是一個很果斷的傢伙,說做就做,但不修邊幅也能夠看得出來,這傢伙不摳細節,所以一出現什麼問題,立刻就要更改。
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沒問題,是好事兒,不拖延。
但是對於一個朝廷來說,三天兩頭改政策,這玩意誰受得了,而且為什麼改政策。
因為之前的有漏洞,漏洞帶來了什麼?
給那些有心有力之人來到了投機取巧的機會和利益啊。
而且你放一百個心,這種事情和普通老百姓沒任何的關係。
就比如哪怕你明知道股市裡面哪裡有BUG,你也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湊出多少資金來,最重要的是,普通老百姓你也接觸不到這些。
第二,這剩下的三道其實就是再說一件事情,這錢不能只是上面出,還得是下面跟著一起出。
也就是說,本來差役這種事情是朝廷給那些富戶的,然後呢,王安石說不能這樣了。
咱們得改成僱傭制,不但是要用僱傭制度,就是這些人的錢還得你們給交!
交給誰,交給朝廷!
理由是啥?
之前你們幹這個你們破產了,現在為了不讓你們破產,朝廷替你們解決了,你們不得給朝廷表示表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