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純純的不要個臉了。
可就算是這個樣子最後在一陣交鋒之後變成了,你看富戶都交錢了,你這沒錢沒事沒本事的。
你不得交錢表示表示麼?
什麼,你和這事兒本來就沒關係?
有沒有關係那是我說了算,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這個時候,就衍生出來了第一個大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你見過窮人變老賴的麼?
我欠錢不還了,我鑽了律法的空子,所有的財產都不在我名下,所以我就是不還。
這是富人的玩法,那窮苦人家呢?
欠個信用卡都要想辦法讓你給補上這個窟窿,你不補上你孩子就要受罪了。
那麼現在人有這個問題,古代就沒有麼?
在面對這種錢的時候,本來應該是主力的上三等人,他們想辦法將這個錢拖了,免了,逃了。
可要什麼沒什麼,連逃走都辦不到的窮苦人家,那下等戶,他怎麼辦?
交!
你必須得交!
到了宋朝後期,所謂“免役錢”實際上已成下戶的“常賦”,而對於上戶那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的。
本來是一個減免支出,減少下方兼併,還能擴充自己財源的好事,如今在這麼一頓折騰之下直接就變成了剝削最底層的利器。如果僅僅是這個,說白了那也就是加個稅而已。
這玩意別說北宋了,哪兒沒有,遇到了算你倒黴了。
後面偏偏還有青苗法。
所謂青苗法,說到底就是借貸錢。
官方借貸。
青苗法是以限制高利貸為藉口,發放貸款,所謂“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抑民豪奪之意”。
高利貸這玩意也不是什麼現代人才有的,甚至不是那影視劇裡面賭徒才會出現的。
自從人們有了差距之後,這高利貸,借貸,水錢,不管叫什麼名字,這玩意就已經出現了。
說白了就是在你需要耕種啊,需要用錢的時候,借給你錢,等你收成了加倍還回來。
這一直是民間的事情,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出現,將北宋的民間借貸變成了官方借貸,同時也成為了一個進項,減少了百姓的利息。
你這麼看,是不是特別好!
到現在誰借給我錢,這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啊。
這亂七八糟的民間貸款弄得烏煙瘴氣,還不是因為我家親戚不借給我,國家也不借給我。
我急用錢了怎麼辦,還不是得找他們。
好,北宋告訴你,有辦法了,國家借給你錢,還只有二分利!
這件事情最開始也是地方上的政策,李參在陝西“視民腳乏時,令自度谷麥之入,預貸以官錢,谷麥熟則償,謂之青苗錢”。
這玩意最開始說白了就是來買軍糧的辦法,並無利息。
但是王安石得給朝廷掙錢啊,所以就加了個利息,二分利,比普通地方上,要好的太多了。
那玩意都是驢打滾,哪有他幹得好。
在地方上,有的是二分,有的是三分,也都不算高。
但這衍生出來了第二個大問題。
請問,你什麼時候會借錢!
答:我沒錢的時候才借錢!
請問,你借錢之後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