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和李定國互相調侃了一句。
說是這麼說,其實誤國這件事,和是不是書生,是不是武人都沒多大的關係。
只要是人,還身居高位,心裡面漲了草了。
那就必定做出誤國的事情。
或許自己持身很正,可自己的親戚朋友呢?
被周圍的勢力,攜裹著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都是常有的,而他們也清楚,皇上為何重視大明律。
不外乎就是用律法的手段,來約束身居高位的人。
從而讓做出錯誤決定的人,所付出的成本更高,只有這樣,才能夠威懾想要繼續犯法的人。
在將要進入應天府衙門的時候,幾人低聲說了一句。
“引以為戒啊。”
南京城大臣和官吏的墮落,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他們瞭解,魏國公他們的權利已經失控了,他們看不出來,馬士英一夥人,最後能夠拿回權利的可能。
或許最後等到的,也不過是牢獄之災。
想要繼續享受軟禁的生活,都是一種奢望。
史書上,引以為戒的故事一大堆,可看了的人,又有幾個給真的戒住了?
此時的心生感慨,往後如何,還要看他們的初心還在不在。
隨著接手了整個南京城的城防。
朝廷派來的官吏,也跟著去了該去的位置。
只是一個衣物的時間,就發出了三道命令,瞬間整個南京城就活泛了起來。
第一,招收一些打掃衛生的,要把南京城的街道里裡外外的全部都打掃一邊,管吃,還給工錢——一個月兩個銀元。
第二,招收一些能吃苦的人,開始修路,整個南京城的道路翻新,危房改建,城外的官道也要進行大的修建——一個月的工錢,是看幹活多少發放的,依然是管吃飯。
第三,就是修建學校,大明的朝廷出錢,依然是管吃,發工錢。
同時也是深切的貫徹了,免除徭役這一官府職權。
由於都是招收的本地人。
也就不粗要提供住處了,最多就是遠一點的,在工地當中臨時搭一個棚子,隨時都可以搬走。
相比後面兩個政令,需要的人手會更多,賺的錢也會更多。
前一個實際上就是臨時的面對南京城在軍隊中計程車兵家屬,弄出來的一項福利性的工作。
掃地不累。
相對於這個時代乾的各種活。
是真的而不累。
而且工錢還很可觀,只要南京城的物價能夠穩住,那麼兩個銀元,完全可以讓一家人無憂無慮的吃飽飯。
應天府的大牢裡,全部關押的不是有錢人,就是曾經的大臣和官吏。
外面的則都是窮苦人,對窮苦人來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就是有一身的蠻力。
“真的假的?官府什麼時候這麼好了?該不會是徭役吧?我記得一個月前,徭役可是剛剛發了的。”
“什麼徭役?沒聽說都免除徭役了嗎,以後也不會再有徭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