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濟院和慈幼局上下所有人,委屈有。
而且很多,也很大。
以前還是看在一個官吏的身份,還給錢的分子上來做這件事,可後來見到了老人的艱難,嬰孩的可憐。
整個性質雖然還是拿錢辦事。
可到底是多了一分惻隱之心。
在文淵閣會議結束之後。
大明的宣部,就開始印刷了一份加急的報刊。
從京師報刊開始,都按各個地方的報刊跟風,雖然說得都是當地發生的事情,可其中也都有脈絡可尋。
所有真實的事件,都是大同小異。
圍繞的主題就是關於養濟院和慈幼局所發生的事,有訊息靈通的,則是知道的更早,也更加的具體。
也有許多事情,就是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這些人可真敢想,也真敢做。”
“誰說不是,朝廷好不容易出來一項利民的政令和辦法,就是被這些人給帶壞了風氣。”
“這人我認識,牛二一家人,看著老實巴交的,怎麼做事也這麼糊塗。”
“你怕是對老實人有了錯誤的認知,要真老實,能做出這種斷子絕孫的事?”
“······”
一處工地上的工人們,閒暇時坐在一起,湊錢嗎,買了一張報刊,讓識字的人給讀了一遍。
他們不認識字,可想要知道大明最新動向的心思,卻從來都沒有少過。
都知道,只要能夠看透報刊上的一些隱秘訊息,那是真的能發財的。
自然不會輕易的錯過。
然而這一次刊登的訊息,確實能夠讓某些人“發財”,卻讓更多的人陷入了激憤當中。
群情洶湧都不過分。
若不是待會還要幹活,自己要養家餬口,真會跑到事發地去看一場千年難遇的熱鬧。
而在學校之中,那些已經學會了讀書識字的學生們。
看法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狗兒,看看你家都上報刊了,能說說你們家大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被稱作李狗兒的少年,躲在牆角,抱著腦袋,彷彿一個捏呆呆的塑像一樣,什麼話都不像說。
“別為難李狗兒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前幾天李狗兒就為了這件事,和家裡人都鬧翻了,吃飯還是我藏了幾個饅頭送過去的。”
另一個說話的孩子,是他們一個村子長大的。
大人們辦事不地道,那是因為沒文化,只見到了眼前利,從來都不考慮以後會發生什麼。
“哎···哎···我也就是好奇,問問,算了我也不問了。”
問話的同班同學,看了一眼站在李狗子身邊,想要出拳的少年,暗自對比了一下,自己沒有人家的身體強壯,似乎打不過的樣子,只能認慫。
“哎,上面也說了,要是這次的事件,波及的範圍很大的話,很可能取掉慈幼局和養濟院,到時候那些老人們可就有罪收了,只是可憐了我以後的妻子該從那個地方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