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沒想過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居然會是在文淵閣中堂堂正正的做了一回人。
而且許多大臣們,也把他當做了一個正常的人來對待。
這個可不是宣讀聖旨,能夠得到的尊重。
心中的恍惚沒有多久,只是想著:要是田守新知道自己今天的待遇,絕對會搶著都要來的。
在他愣神的時候,也沒有人催促。
只看王承恩的模樣,就知道,面對這樣的場合,應該是第一次。
沒有人會笑話這種緊張的樣子。
誰還沒有個第一次。
當年他們站出來講話的時候,可沒有比人家王承恩好上多少。
很快王承恩就說起了整件事情的經過,其中有對於遺棄嬰孩的做法,也有人用一起嬰孩來透過“正常的大明律”達到賺錢的目的。
還有就是關於田守新的。
養濟院是贍養老人的地方,而且都是那種無依無靠的老人。
然而就是有“聰明人”,能夠準確的發現其中的“商機”,從而打算拿到更多的財富。
每一件事,都聽得在座的人,眉頭緊蹙。
從出發點,不管是養濟院還是慈幼局,都是好事,然而好事多磨,現在正在往惡事方面傾斜。
當地的官府不是沒有管。
實在是找不到證據,也沒有當地的人出來作證,反而最後還要著兩個部門作出賠償。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然而在這一刻,許多人心中想著的則是:見識少了。
“都說說看,如何讓百姓們認識到錯誤,從而改正錯誤,要是這一件事解決不好的話,蔓延到了整個大明,那就是一場災難,一場在道德上自我認知錯誤的災難。”
崇禎的基調定的很高。
後果雖然很嚴重,可崇禎不能指望有良知的人都站出來扯皮。
他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不是眼看著犯錯的人發家致富,而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卻還在貧窮著。
李長庚知道這件事的時間也不長,最多隻有短短的三兩天。
他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發展到底有多嚴重,只是覺得麻煩,然後讓王承恩去找皇上看看,能夠那個好辦法來解決。
而且剛剛他和皇上還就這件事討論了一下。
他想到的就是立法,如今看到連大理寺的人都來了,想必皇上也是打的這個主意。
“皇上,臣以為,是不是對這種時間專門寫一個律法條文,只要是符合律法的,都可以被依法處理。”
之前他就說過要依法處理。
只是沒有考慮清楚,依靠那一條大明律,不過就是是沒有,現在也可以生造一條出來,只要拿到朝堂上透過。
然後在報刊上刊登出來,這件事就算是成了。
“律法實際上和門上的鎖差不多,都是隻防君子,不防小人,即便是再嚴謹都有漏洞可鑽,不過關於這方面的律法還是要有的,可也要謹慎立法,不然良法變惡法的事情,歷史上也是經常發生的。”
崇禎也有這方面的想法,算是認可了李長庚的辦法。
隨著大明趨於平靜,財富不斷的增長,各行各業都在復興,需要立法的範圍就更加廣闊了。
然而,學院培養出來的學子。
真的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