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尊者諱。”
出自《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這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時的原則和態度。這一態度是儒家“禮”文化的體現。
所謂諱,並非避而不言,孔子曾讚美董狐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諱是孔子表明自己態度的一種方式,為尊者諱以示尊尊,為賢者諱以示賢賢,為親者諱以示親親,人有恥而不忍明書,此孔子之忠厚。春秋不虛美,不隱惡,獨於字詞間斟酌以示褒貶,諱中見直,故春秋不僅是一部偉大的經學著作、史學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
然而幾千年傳承下來。
“諱”早就變了味道,而是成為了當權者為了標榜自己特殊而產生的一種特權。
歷史上為了避諱一個人名,弄出來的鬧劇簡直不要太多。
更有甚者,“文字獄”壓下來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公元前548年齊國史官大史兄弟秉筆直書「崔杼弒莊公」,而相繼被權臣崔杼殺害的事件。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大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持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而明朝文字獄在明太祖以至天啟帝的明朝歷代皇帝在位時期均有涉及。尤其在洪武時期和嘉靖為甚。
可現在楊廷麟卻發覺,對於文字的掌控,新皇時期減弱了下來。
一時間心頭有了一些恐慌。
少了對文字的解讀,對於書籍的斷句,儒生們的身上,還會剩下什麼價值?
記說在冀州和雍州兩地的許多公文紙上,也出現了一些陌生的符號,從而斷絕了某些人曲解政令的可能。
楊廷麟茫然了好一會,突然想要知道,這種弱化下去的文字管控,到底會對所有人產生怎麼樣的變化。
正想要找個人問一下。
卻忽然聽到了一個角落裡的哭泣聲,那是一位年老的乞丐。
在幾個月前,他就已經見過,當時還想著他絕對會熬不過這個冬天。
可現在人家好好的活著,只是看著更見衰老了一些。
一些小孩子笑鬧著走過,有的撿起地上的泥塊扔了過去,也有小孩迅速的上去吐了一口唾沫。
然後其他的小孩就哈哈大笑的跑遠了,回頭看了一眼乞丐卻發現他哭的更加傷心了。
小孩覺得好玩,經過的大人們,也覺得有趣,卻沒有人想過這麼做是不是對人的侮辱。
楊廷麟本不想多管閒事,他讀過的聖賢書上,也沒有教會他如何去面對一個乞丐。
然而正在他將要走過的時候,那些調皮的小孩子們,又一次做了同樣的動作。
而且這一次因為他裡的很近受到了牽連。
身上的衣角上多了一塊汙漬。
在楊廷麟轉身之時,小孩子們又是一鬨而散。
在他們的心目中,欺負一下乞丐沒什麼,有時還會得到一點路過大人們的讚賞。
可要是冒犯了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那麼他們最好祈禱不要被那人追上門索要賠償。
當然他們也分不清什麼叫最綾羅綢緞。
楊廷麟瞧著很快不見蹤影的一群小孩,無奈的嘆息一聲,他是個寬容的人,不想去追究小孩的過錯。
若小孩子真的有錯,也一定是大人沒有教導好。
此時再去看乞丐心裡的想法就多了一些。
冀州和雍州兩地他沒有去過,只是聽說那兩個地方已經沒有了乞丐。
可繁華的金陵,乞丐卻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