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二章斷句無難點,暢讀之,遂斷之。”
“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
“對於這三十二章,下面也是先譯成可以通讀的白話文,然後再行他說。”
秦無敵見秦深做好了準備,隨即繼續往下開口講道:“道存在了很久了,一直默然沒有名字。
古樸的道一直保持卑微弱小的模樣而天下之間就沒有誰敢讓他稱臣的。
侯王(若有所悟)遵從道的指引而行之,天下萬物自然將賓服於侯王。
(這時候)天地異象呈祥,相合拜服,以降灑下甘雨美露。
民眾不需要發號施令就自動地均平和諧共處了。(意指無為之治的實現。)
 這才)開始(規定)定下來有了名稱(人的名字,或銘文),
名稱與意義既然有了(明確)。
當然也必須知道明白不可做的行止,知道何為可行,何為須止,所以才會長盛不衰。
俾侍著大道之後(就能發現道的廣袤無垠),
再與這天下所有的一切相比,
猶如小水坑(天下)與江海(道)一般的對比呀。”
秦無敵所譯的白話文通俗明瞭,秦深記錄下來,又仔細研讀了兩三遍,方才對秦無敵說道:“師父,我記好了。這章講的是什麼?是道之樸,道之大,還是其他?”
秦無敵解釋道:“從這後面總結來看,第三十二章也是與水有關,而且也是以江海之浴來喻之大道。但從本文開始來看,本章講的中心是樸。
道之樸,應歸於德篇。此篇存於道,所以整篇所述的內容,或許更偏多於闡道,而不是論德。
道樸,小到毫不起眼。卻能成為至尊。為什麼會這樣?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李師認為道並不是小,反而是認為道很大,大到天下沒有誰敢將其納為臣下。
道之所以小,是由於道像水滴匯聚而成的大海一般,能化整為零,還保持著樸的本心。似毫不存在,卻又無所不在。
但如果道只是單純的大,顯然,‘天下弗敢臣’並不成立。所以是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合,方為之成其天下第一之實。”
秦深不解問道:“師祖說的樸,究竟是什麼呢?”
“樸,引至木之未加工成器的狀態,所謂木素。在現在的理解之中,這樣解釋說明或許還是會有些許歧義。
我用白話文來說吧。李師謂道之樸,引申來源於木頭渾圓又筆直粗壯的木心,木將成材的部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木。這樣,或許你能夠大致理解明白了吧。”
樸的古義與今日衍生出的多種含義已是不盡相同,為了避免秦深所有誤解,秦無敵耐心為他闡述了文中之“樸”究竟為何。
秦深認真聽完,又靜坐思考了好一會,這才抬起頭來興奮說道:“啊。我大概知道了。這道之樸,就是道最中心的常見部分,我們經常取用。可以將之分解並又組合,這就是道的本質。師父老爹,是不是這樣去理解?”
“是的。道不斷成長,如木之成材。道樸至理可如木材一樣,供大家取而用之,又復再生而長之。這就是李師謂之道樸之本質。究其意,可曰之,道身不殆,長生而不死。”
文章概要已經在對答中一一點明,秦無敵結束今天對秦深的傳道,走到了木屋之外。
“所以,李師是想讓大家遵守道的本質。不需要什麼文字,不需要什麼傳授。讓大家都遵循自然而然就能知道的道理,最為基礎的古樸之道。”
陳曉曉正在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與瓊尼在亭內繼續相互討論印證所得。
“這不對吧,若是這樣,那和原始動物有什麼區別。只懂得捕食和繁殖,這樣的生活很美好嗎?”
瓊尼說出陳曉曉觀點中的矛盾。秦無敵聽後笑而插話道:“我希望你們學會不要過度解讀。
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就是那樣,文章的意思也是那樣。過度解讀,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做法,但是,可能因鑽牛角尖,誤入歧途。所以,我認為這樣做並不好。”
“秦爺爺,那如何解讀才是好的呢?”瓊尼見秦無敵走進亭中,連忙為其沏上一杯熱咖啡呈過去,並虛心請教道。
秦無敵坐了下來,然後說道:“大道至簡,明白和理解了李師的思想中心。那就可以了。本章李師想要侯王引導大家去遵從道的本質,並不是讓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那種生活狀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