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沒有種植棉花,這地兒也不適合種植棉花,都是李家商號從關內販賣。
如今的根據地城池,哦不,根據地城池有名字了——興和城。
黃毅犯不著為起名字這種無傷大雅的事情跟宣大總督、未來的雙料老丈人擰著幹。
不但認可了耿如杞的命名,還派遣汪柏山去宣府公幹,獻上自己親自參與打製黃金材質的單筒望遠鏡表示感謝,並且請宣大總督書寫興和城這三個大字。
耿如杞得知黃毅是準備把他的字鐫刻在興和城四門很高興,居然沐浴更衣後才揮毫而就。
合計也僅僅是做出來十支八倍距的單筒望遠鏡,純金材質的只有一支,是送給宣大總督的禮物。
還有兩支是白銀材質,分別送給了耿章華和耿章光。
七支留作軍用的都是黃銅材質,一支給了最早追隨黃毅的虎嘯川。
一支給了經常參與設伏逮拿敵軍哨騎的畢大喜。
一支給了炮兵總教習兼把總鎮撫官李萬全,剩下的四支沒有分配,由中軍守衛總旗鎮撫官鮑智德保管。
這四支單筒望遠鏡只能採取登記領用的方法。
沒辦法,望遠鏡太重要,數量太少,只能優先給執行任務的軍官。
黃毅出征時沒有帶上三架固定式望遠鏡,這種望遠鏡放在堡壘內,用來觀察熟悉的地點更加有效率。
興和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樓子都完成了。
一般情況下,兩架固定式望遠鏡都架在城門樓子最高層的望樓上觀察西北、正北、東北方。
還有一架佈置在離興和城三十里的北山口,這裡修建了一座碉樓式的烽火臺,常年有一個百總輔兵輪換駐守。
能夠派去駐守北山烽火臺的輔兵就意味著最短三個月,最長半年都能轉為正兵戰士。
所以輔兵都渴望得到這個任務,都踴躍報名接受選拔。
黃毅的兵,哪怕是輔兵也都是騎兵或者騎馬步兵,他們駐守絕不是每天躲在碉樓裡看星星。
都是以兩個小旗二十騎兵為單位不斷巡邏。
有了固定式望遠鏡,就可以確立幾十個騎兵探查過撒了生石灰做了標記的觀察點。
望遠鏡是大家心目中的神器,鎮撫官負責用望遠鏡瞭望也負責保管、維護。
在到了緊要關頭之時,也是由鎮撫官決定是不是把望遠鏡砸碎不被敵軍繳獲。
有了參照物,鎮撫官只需使用望遠鏡每天迴圈觀察幾次那些醒目的標記,就能確定是否遭遇騎兵突襲。
很簡單,地上生石灰畫的圈兒哪裡經得起幾十幾百戰馬的踐踏,圈兒沒了足以證明有敵騎透過了。
因為己方騎兵都是小心翼翼繞過圈兒,如果繞不過,踐踏後還會把圈兒修復。
反正實踐證明架上固定式望遠鏡不僅僅能夠觀察山外七八十里內是否出現大股騎兵,還能夠跟興和城用旗語聯絡。
只要不是大霧、大雪、大雨的天氣,北山口和城門樓子都能夠聯絡無論白天還是黑夜。
其實黑夜裡燃起火堆,即便是相隔三十里,三十二倍距的望遠鏡也完全能夠看得清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