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能夠提前示警的時間越長,根據地群眾的生命財產才越有保障。
老巢的安全不成問題,黃毅才能安心出征。
帶上了一百六十青年炮兵和十四門團炮,他更加對將要發生的戰鬥充滿必勝的信心。
哦對了!必勝還不是最高追求,還要必賺,必然大賺。
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歷史驗證的。
黃毅少年時期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當時都委屈得眼裡噙著淚。
後來讀有關資料,瞭解了滿清的歷史,才明白了泱泱中華之所以淪落到被列強欺凌就是因為滿清的愚民統治。
入關的建奴跟殖民者屬於一丘之貉,都是無底線欺辱漢人的。
愚昧落後的滿清捱打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縱然如此,八里橋之戰的屈辱依舊讓所有的中國人痛心疾首。
當時英法聯軍僅僅是七八千人,簡直是孤軍深入到了中國腹地。
英法洋鬼子面對的是好幾萬滿清軍隊,滿清的將領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僧格林沁。
在火炮、火槍、康格列夫火箭肆虐下滿蒙騎兵算個屁,英法聯軍僅僅死了五個人,傷了三四十,打掉了成千上萬的滿蒙騎兵。
還有資料描繪那一戰滿蒙騎兵打得多麼勇勐頑強,簡直是匪夷所思。
敵人才死了五個?己方成千上萬,這種戰損比,滿清軍隊有可能是勇勐頑強嗎?
黃毅比英法聯軍還要具備優越性,因為他不僅僅有火炮,還有一支能打敢拼的騎兵。
突擊、阻擊、追擊都能戰而勝之,當然要以最小的戰損比,大賺特賺一把!
正兵三千多,加上集結起來一百七十幾個小部落的兩千三百多騎兵,踏上征途的革命隊伍比較龐大。
黃毅已經在考慮給自己的軍隊起一個響噹噹的名字。
是叫根據地革命新軍簡稱新軍好,還是叫興和城革命衛隊好呢?
後來想想最好別叫革命新軍或者革命衛隊,免得被封建集團忌諱。
就倆字“新軍”!哦不,三個字“興和軍”也是可以考慮的。
這一次發動春季攻勢,根據地人民醫院的院長李永泰派遣了六個徒弟隨軍。
李永泰雖然已經喜歡上了蒸蒸日上的根據地,但還是朝思暮想著落葉歸根。
剛開始時,根據地從無到有,真的比較艱苦。
所以黃毅跟那些被解救的漢民定下三年之約,目的是給他們希望。
因為有希望的人才會有幹勁更加能夠忍受。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根據地從無到有,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很多人喜歡上了這裡,願意在根據地落地生根。
李永泰也喜歡根據地積極向上的氛圍,但是依舊放不下故園草木,他知道根據地需要好醫生,特別是能夠做手術的外科大夫。
所以他簡直是竭盡所能教徒弟,一點點都不藏私!
他這一年多一共帶了二十四個徒弟,八個是黃毅挑選的十一二歲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