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全國各地建立氣象局,這一點倒是簡單,然而,這必然會增加***的負擔。
畢竟全國大概有一千六百多個縣級或同等級單位,就算這些單位都只增加兩名氣象局成員,那全國來看,就需要三千兩百多人。
這些的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了。
更別說兩個人肯定是不夠的,最起碼也需要三五個人才行,搞氣象監測的專業人才、高射炮發射和維護人員、聯絡員等等。
所以不管如何精簡,最基本的配置,就不能少。
關鍵是,上哪找這些優秀人才?
母庸置疑,高射炮這些,肯定是由部隊這邊來負責,可是其他專業人才,就沒那麼簡單了。
「領導,我是這麼想的,今年七月份,我們綠洲新城需要更多的中考之後的考生來報名參加考試.......」
賙濟民提出了他的要求,那就是拔高考生數量和質量。
因為他不僅僅需要氣象、地震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醫學等方面的人才。
所以十分迫切,也想著老林他們可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此時有位領導,卻突然對賙濟民的通訊衛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好幾個問題。
天氣預報嘛,京城這邊能不能提前安排上?
「領導,快了,我們預計是上半年先發射三枚火箭,下半年三枚,到時候有了六顆衛星之後,通訊、氣象等方面的功能就可以得到加持了.....」
原本的通訊衛星系統,只能做到個大概,很難在區域性範圍內有所成就。
聽完賙濟民的話,領導們接著又詢問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
他都一一作答了。
空間站的建立過程,遇到的問題太多了,但這樣的情況下,能逐步建立起相應的機制,讓國家受益,而不是胡亂花錢,這樣才是最好的。
技術嘛,研究出來之後,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那才是大遺憾。
作為科研工作者,務實的作風才是正解。
和領導們聊完之後,賙濟民離開了文津街。
針對氣象局這些機構的建立,領導們也需要時間消化,並且也再次舊話重提,那就是在新城這邊建立試點。
如果到時候可行性確定了,再推廣全國。
其實,在綠洲新城這邊建立氣象局試點,難度係數還是蠻大的。
主要是這邊的氣候特點是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老幹旱了,想要實現人工增雨的目的,難度很大。
不過賙濟民還是答應了下來,畢竟現在的綠洲新城可不是以前的綠洲新城了。
從***年開始建立綠洲新城,到現在已經十年了。
當初成立的時候,新城就已經大不同了,畢竟整座城市都是由賙濟民自己一人完全建立起來的。
後續的擴張,也是由他出了很大力氣。
要不然,真指望農學院那些植物學家和學生們,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小城快速擴張的目的。
十年過去的綠洲新城,氣候特點也慢慢改變了很多。
最起碼現在的降雨量是增加了很多,而且降雨也基本上可以被儲存起來,用於花花草草的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