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獻點了點頭“圩長制起源於太湖流域,太湖流域地勢低窪,極容易受災,
唐代就在蘇州湖州一帶大量修築圩田,由地方豪強和富戶組織百姓修堤排水,形成圩戶自治,但沒有統一的管理。
到了宋朝時,遷都到杭州,太湖成為了經濟重心,朝廷開始了加強管理,設立圩長,負責協調修圩、排澇、徵稅,但仍依賴民間自發組織。
到了我大明一朝,太祖推行裡甲制,圩長納入了朝廷的管理範圍,職責開始增加。
包括但不限於組織歲修圩堤、疏浚河道的水利維護,組織歲修圩堤、疏浚河道的賦稅徵收,以及處理圩田用水、邊界爭端的糾紛調節。
優勢很明顯,圩長制確保太湖流域的圩田長期穩定,減少洪澇災害;
其次則是無需官府直接介入基層水利,減少了行政負擔,最後則是透過共同修圩,增強了村鎮的凝聚力。
劣勢則是小規模的圩田各自為政,抗災能力有限,其次則是依賴傳統的人力修築,未能引入較為高效工程技術,第三則是圩長權利過大,有時候可能會對抗官府。”
“曾大人好見識!”
張子興輕輕的恭維了一句,臉色嚴肅道“圩長制也是類似義倉、族田等等的制度,也是由當地豪強或富戶擔任,
但為什麼沒有出現或者很少有圩長盤剝、欺壓佃戶的事情、也沒有百姓聯合對抗圩長的事情出現?”
不待眾人出聲,張子興繼續道“第一,圩長掌控著分配用水的權利,以及防止爭水衝突的權利,讓大傢伙都有水可用;
其次,賦稅與勞役是按照田畝數量徵收的,田畝多就多徵,田畝少就少徵,相同的,用水也是如此。
第三,圩田高產,俗話水蘇湖熟,天下足,但需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維護,田主(業戶)出錢,佃戶出力,共同承擔修圩成本。
這三點總結出來就是佃戶、百姓、富戶三者之間是利益共同體,擔任圩長的豪強富戶敢欺壓百姓,那百姓就不出工維修圩田,百姓不出工修建,圩長就不給百姓用水。
一旦圩壩被沖毀,洪水肆虐,淹毀農田,損失最大的就是富商豪強,因為他們的田地是最多的。
諸位大人都知道,蘇州賦稅佔了大明一成以上,若是出現了以上兩種情況,糧食肯定會大幅度減產的,
影響了賦稅朝廷肯定會派人前來調查,到時候倒黴的肯定是盤剝百姓的圩長。
而受災的百姓大機率是由朝廷賑災的,法不責眾,尤其是涉及到數以千計且沒有直接對抗官府朝廷的百姓,大機率也不會處罰的。
集體發展手工業其實也是類似的,無論是工長、線長還是成員百姓,共同的目標都是能賺到更到的銀子。
只要制度確定,賞罰分明,基本就不會出現問題。
如果出問題依舊是影響坐商的坐稅和行商的過稅及海貿關稅,官府肯定會介入的。
至於說後期是不是會與商人之間產生類似的問題更是不會存在,契約精神、誠信問題、市場競爭等問題就能自行調節了。”
說到這裡,張子興再次起身走到了木板前,提筆寫下了幾行字,眾人微皺的眉頭立刻舒展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