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的二十萬大軍,沿江東下,水陸並進,沿途大肆劫掠士紳、百姓財物,充作大軍的糧餉。
探出天命軍並沒有東出湖廣追擊,左良玉大著膽子將士兵放出去,沒有士兵的劫掠,他根本沒有糧餉養著這些士兵,亂世年代,士兵就是最大的保障。
左部士兵在長江九江至安慶斷製造了無數的血案,左良玉不但不約束士兵,還要求士兵將打劫的財物交出來,做為全軍的軍糧。
此時左都御史、吏部侍郎李邦華在南方巡視,回京時路過湖口,聽說左良玉的幾十萬士兵聲言缺餉,要去南京搬運國庫銀過來,大小船隻蔽江東下。
李邦華頓時吃了一驚,長江兩岸計程車紳、百姓,為了躲避左良玉的兵禍,一日甚至要數次搬家,左良玉部的軍紀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讓左良玉的大軍進入南京,那就不是討要糧餉,而是入城搶劫,如果再進一步,便會聚城謀反了……
李邦華的巡視工作已經結束,正要回京師覆命,再說,左良玉的事,與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但他深知,中原一帶安靜的國土,只剩下東南地區這個角落了,如果東南再要作亂,整個大明將體無完膚,崩塌已經不遠了。
他長嘆一聲:我身為大臣,怎麼忍心看到朝廷內部決裂,卻在局外袖手旁觀,離開這快是否之地呢?”
李邦華停下腳步,立即給左良玉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檄文,動之以情,曉以利害,警告左良玉嚴格管束部下,帶兵回營,不許越過安慶一步,同時答應他儘快幫助解決軍餉問題。
左良玉沿江劫掠,又要上南京討要糧餉,原本就是因為軍隊實在沒有糧餉,既然李邦華願意解決糧餉,於是他暫時約束士兵,不許出營劫掠,同時給李邦華回了信,口氣畢恭畢敬,猶如小學生見到了老師,信件送出去之後,他就安心等待李邦華的訊息。
李邦華以巡察御史的身份,從九江的銀庫中撥了十五萬銀子,著人送往安慶,做為左部的軍餉,又從安慶府庫調撥了僅有五萬兩銀子,親自帶著銀子去左部勞軍,與左良玉進行了開誠佈公的交談。
左良玉感激涕零,當著李邦華的面,表示今後會約束軍紀,殺賊報國,不忘李大人雪中送炭之恩。
李邦華在安慶逗留了一日,而左良玉先一步率軍離開安慶,緩緩去往九江,準備驅逐湖廣的天命軍。
天命軍在湖廣的戰事基本結束,但李自成依然駐紮在蘄州。
左良玉不怕張獻忠,他最怕李自成的天命軍,天命軍有層出不窮的火器,士兵又是悍不畏死……
但他在安慶的時候,當著李邦華和士兵的面,當眾表態要“殺賊立功”,又不能不做做樣子。
左良玉將重兵駐紮長江南岸的九江,以自己年老體弱為由,每日在大營中宿睡,卻是派方國安率七千士兵,乘船渡過長江,前往蘄州平叛。
方國安雖然一萬個不願意,但又不敢違背左良玉的軍令,便乘船在九江對岸的新開口鎮登陸。
自從左良玉部溯江而上,就被天命軍的遊騎盯上了,方國安剛剛登陸,就遭到天命軍的迎頭痛擊,山地炮、步槍等,各種精銳的火器全部出擊。
奉天營又截斷沿江的退路,明軍非死即傷,損失慘重,只能奪路而逃,七千士兵,隨著方國安渡江回到九江的,還不到兩千。
左良玉將方國安大罵一頓,但想到天命軍就在對岸江北,又給了方國安兩萬士兵,讓他臨江紮營,阻止天命軍渡江。
雖然沿江增派了許多遊騎,左良玉還是不放心,便將大小戰船集中起來,分做數隊,輪流巡視長江,晝夜不息。
李自成恰好得到韃子押著大量人口、財物從山東撤軍的訊息,心情有些不好,看到左良玉佈置在江中的水軍,不禁冷笑一聲:“左良玉憑藉這些爛船,就想阻擋天命軍渡江?真是不自量力!”
何小米也是咬著牙道:“大都督,要調動我們的水軍嗎?”
李自成冷聲道:“小米,通知周坤,將五艘重慶級戰艦都調過來,我要讓左良玉看看,什麼是真正的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