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啪啪……”
“好看!”
“很酷的一部電影!”
“說實話,難以置信這居然是華夏人拍的!”
“也只有華夏人才能拍出這種電影了,我們的政府才不會花費這麼多經歷和金錢去這樣救一個人呢!”
當《火星救援》的首映放映結束時,放映廳內的觀眾們,早就已經炸開了鍋。
所有人都在激情的討論著電影內展現出來的一切。
火星:
軌道半長軸1.524天文單位。
平均半徑3389千米。
自轉週期1.026地球日。
表面溫度最低零下143攝氏度,最高35攝氏度。
大氣壓強約為地球的1,相當於米的高空。
大氣成分:二氧化碳>95,氮氣~3,氬氣~1.6,以及少量的其他成分。
獨自一人,在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如何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一年?
《火星救援》,給了所有人一個足夠科學,又足夠精彩的答桉。
太空題材的電影,很多時候並不需要設定百轉千回的劇情,或者深刻崇高的核心。
因為太空本身,就是偉大與驚險並存的最佳背景。
電影最需要的,就是儘可能準確的展示任務過程中的各種細節。
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對於大多數國家卻是無法滿足的。
因為想要拍好這樣一部電影,背後需要強大的航天實力和足夠開放的文化氛圍作為支撐。
美國無疑是有這樣的實力和文化支撐的。
過去經典的太空電影,無一不是美國大片!
從這個角度看,太空電影真的是綜合國力的象徵,“電影工業王冠上的明珠”。
慶幸的是,現在的華夏也有這樣的硬實力支撐。
哪怕是不學無術,什麼都不懂的美國人,現在也都知道,太空中有一個叫做“天宮”的華夏空間站執行著,是目前太空唯二的空間站之一。
雖然,在大多數美國人的印象中,美國的太空航天實力絕對是全球最強的。
但是,他們也認可,華夏人現在的航天水平也不賴。
至少地月軌道、地火軌道、地球近地軌道上,除了美國人的飛行器,只有華夏人的飛行器存在!
所以,這樣一部發生在遙遠火星上的“救援故事”,如果說不是美國人主導的,唯一能夠讓這些觀眾接受的,也就是電影的主角是華夏人了。
畢竟華夏人確實有這個實力。
總體來說,大部分原本拿著50美元報酬來湊數的觀眾,還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
魏來執導拍攝的這部電影,算的上是交上了一份不僅滿意而且令人驚喜的答卷。
不用疑惑,作為美國的觀眾,他們確實有為“科幻電影”打分的實力,也是最有資格這麼做的。
......
“和經典傳統的好來塢科幻大片相比,本片的太空鏡頭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這種幾乎沒有任何炫技的拍攝手法,在我看來,很是符合本片的主旨:以紀錄片般的準確性表現一次假想的太空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