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太監解開箱子上的紅綢,將箱子開啟。陳帆捏了捏手指,這架勢怎麼有種看聘禮看嫁妝的趕腳。
這十箱賞賜要說十抬賞賜?
第一抬是各種器皿,瓷器玉器都有。第二抬是字畫,一個個卷軸摞得整整齊齊。第三抬是文房四寶。一抬乾貨食材一抬藥材,分得很清楚。兩抬綾羅綢緞。
她現在有品級在身,家裡人都可以穿綢著錦了。
嬪妃們的三抬賞賜都是些珠寶首飾和布匹,很默契地沒賞筆墨紙硯。
陳帆看了一眼官員們的表情,都是很怪異的,無法形容。就連一向超凡脫俗的中書令,神色也很深沉。
蕭公公開口:“陳家人多,這些賞賜就不用再轉贈他人了。”
陳帆低頭稱是,這般明晃晃的提醒,還真是少見。
小太監又捧來一個盒子。蕭公公說:“這是鄉君服飾。因相距甚遠,未能親眼打量,禮服若不合身,就辛苦府上繡娘改一改。”
陳帆應下,心裡有點打鼓,她全家人的身形長像怕是都已經被人寫了畫了上報了吧。
她想起來了,中書令他們初到又一渡的時候,站在院子裡賞花看樹聊了好一會兒,是故意做給某些眼睛看的嗎?可是那些看的人是隱身在哪裡?
紅楓他們趕來了,行過禮,就留下兩抬布匹首飾,將其它賞賜抬到了東邊院子,放進正廳北面的庫房。服飾盒子和賞金留在了廳堂,要帶去七家渡。
眾人都進屋坐下。中書令開啟冊子,看了一會兒,就把它遞給了唐超營。官員們輪流閱讀了一遍。
唐超營看向蕭公公:“這份冊子本官還需謄抄一份,待本官將各項記錄清楚,再還於陳姑娘。”
章辭對蕭公公說:“我們今天就去七家渡,請公公與我們一同前往。”
蕭公公點頭,將那兩位小太監和兩位車伕介紹給眾人:“二喜,三福,長進,長喜。”
小安快馬加鞭趕回城,見到了柳大老爺。
“恭喜老爺,賀喜老爺,陳姑娘被封為昌平鄉君了!”
柳大老爺愣了一會兒,才說:“被封為鄉君?”
“是的,蕭公公辰時到達歸雲居,宣了聖旨。新設了昌平鄉,將七家渡開運村和四個偽裝村一帶的村子田地山林河道都劃歸昌平鄉,府邸就設在又一渡。”
“這鄉是何種設定?”柳大老爺轉不過彎來,但還是面露喜色,“我先去見老太太。”
老太太也愣了好一會兒,才說:“這是有官身的人了?”
“不是官身,是封號。鄉君縣君縣主都只是封號,不插手衙門的事務。”柳大老爺解釋。
“不是還劃了個昌平鄉嗎?昌平鄉的事兒歸誰管?”老太太有疑問。
柳大老爺呆住了。剛才只是覺得轉不過彎來,誰知竟這麼複雜?
“對哦,十幾個村呢,跨了昇平廣運永昌三縣,還牽涉熙平兩州,一大攤子事歸誰管呢?朝廷也沒說設個衙門什麼的。”
老太太嘆了口氣:“這是看中陳丫頭種地開河厲害,想多收些糧食多整治整治河道?那三縣可都是窮縣,那些地不是貧瘠之地,就是清溪河氾濫之地,那四個偽裝村人去村空,誰去種地?”
這麼一說,哪哪都是麻煩。
柳大老爺壓低聲音:“人估計會有的。每年冬天都會有大批難民流亡到京城附近的幾個州縣。會不會把那些難民送過來?”
老太太一下子坐正了:“哎喲,這可不得了。那麼多難民吃喝都是巨大開支。”
“或許是我多想了。那麼遠呢,走過來可能死在半路上了。除非都是用船送過來。”
老太太搖頭:“不不不,往往都是怕什麼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