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有點難為情:“我們只備了一些水應急,好像考慮不周?”
章辭親了一下她的額頭:“那也是我們兩人都考慮不周,想到了,但是沒想太深,準備也不充分。”
“這次多裝點水過去?正好家裡還有艘船,衣服和布匹也多帶些過去,還有空罈子。”用來裝骨灰。
燕筇派人去小溪取水,裝了一罈又一罈。各種物資也都裝了一些。
“我去問問那些學子,想歷練的可以一起去。”章辭說了想法。
他真的去問了,有五名學子願意去賑災。陳建和大興縣丞的嫡幼子吳啟升也說要去。
“你們經過爹孃同意了嗎?”這點時間還來不及傳信過去呢。
“我來的時候,我爹就說了,服從鄉君和章公子的安排。”
“我沒安排你去災區。”陳帆和章辭齊齊否認。
吳啟升笑了:“我自己要去的,但也是遵從我爹囑咐的。你們安排的事,我能做的就一定要做。”
這吳啟升有膽量,他爹也是真捨得。
一切準備妥當,大船就出發了。
陳帆帶著人做粉條:把澱粉加水攪拌,用濾網過一遍,往模具中倒一層,上鍋蒸幾分鐘;再倒第二層蒸一蒸;再依次蒸至第六層。
“每一層都要確保蒸熟,不能有白芯。”陳帆指著蒸熟的紅薯粉對大家說。
蒸熟的紅薯粉是一整塊的,倒出來之後,用輕薄細密的布蒙上。
“這樣可以防止風乾。把它放在通風處晾曬兩天,直到完全變硬。”
這一步鄉民們可以在家裡完成。
兩天後,鄉民們又來了。陳帆用定製的刨絲器將紅薯刨成粉絲。
“我家裡沒這種工具。”有的鄉民說。
“可以用刀切,切成一條條的寬粉。”陳帆切給大家看了看,“這就像麵條一樣,吃的時候先泡軟了再下鍋。”
“這樣做很麻煩,一批貨要等幾天。”有人感嘆。
“成本也高,好幾斤紅薯才能出一斤粉條。”有人心疼。
“那得賣貴一點,可是在村裡賣不起價,得賣給飯店。”有人很清楚價錢定位。
有人很為難:“我做飯不行,不能做出好吃的菜來誘惑店家買我的粉條。”
“你們可以做好了賣給鄉君府。”陳帆提供了銷路。
“我們還是來做工吧,鄉君你付工錢就好。一起做也能保證做出來的粉條是一樣的。”
這見識很高啊,陳帆看了她一眼,是一個孕婦,叫張桃花。
合著忙了這麼多天,一個家庭作坊都沒帶出來,就是培訓了一批員工?
“你們住得都有點散,上工不太方便。”陳帆指出了實際問題。
“每村都有好幾個人,可以幾個人一起在村上做。”林桂花說。這又回到小作坊的模式上來了。
“相鄰的兩個村也可以一起做。”張桃花想到了合併勞動力。
陳帆給了他們一顆定心丸:“多少紅薯出一斤粉,會核算成本,再算上人工,會給你們一個有利的收購價。”
“那我們還是自己做吧,做好了賣給鄉君。”鄉民們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