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大宋的首相依舊為韓琦。
參知政事,即副相就變成了司馬光、王安石和王珪三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王珪多年來主營禮部,其實並不是參知政事的最佳人選,因為此人太過於遵循禮制,且脾氣也太好了。
但是因為另外兩個副相為司馬光和王安石,需要有人在裡面中和,調停。
故而,整體而言,情商頗高的王珪反而是最佳人選。
……
自初七後,大臣們在樞密使文彥博的帶動下,便開始忙碌起來。
官家給樞密院出了一個大難題。
“如何讓百姓們像尊重讀書人般尊重每一位士兵?”
這個問題讓整個樞密院的官員都一愣一愣的。
在很多武官的認知中,他們是因為不擅於讀書,才選擇習武當兵的。
大多士兵的特點都是:粗魯、沒文化、說話不好聽、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還經常出現一腔熱血幹壞事的情況……
百姓們看到士兵,都會心生一種畏懼感。
並且有人非常厭惡士兵們,感覺他們與土匪差不多。
想要改變這種刻板印象已經很難,更別提還讓百姓尊重士兵了。
文彥博向來是個慢性子,但在大年初七,便急匆匆地將一群臣子都聚集了起來。
想不出來策略,誰都不能走。
如果真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必定青史留名,成為大宋最好的一任樞密使。
而此刻。
遼國、西夏、東瀛、高麗四國也沒有閒著。
四國聯盟並不是說說而已。
過完年,東瀛便將戰甲兵器的鑄造方式全都共享給了其他三國。
西夏也拿出一批西夏戰馬和青白鹽送給了其他三國。
遼國則是拿出一大批生活物質贈予三國。
至於高麗,也將全國的兵力與遼國聯合起來,其水軍也開始與東瀛水軍一起操練起來。
四國聯盟,最終目的就是瓜分大宋。
當下,大宋在他們眼裡就是金山銀山,若能搶掠一番大宋,足夠他們少奮鬥十年。
特別是西夏,基本已經放棄了自我建設。
因為梁太后發現,無論如此發展國內的商業、畜牧業、工業等,都不可能攆上大宋。
甚至在兩三年後,會被曾經比西夏還窮的青唐吐蕃徹底反超。
唯一的方式,就是滅掉大宋,享用大宋變法的成果。
趙頊知曉了北方四國開展的聯盟事宜後,只是澹澹一笑,且並沒有關閉邊境互市,為對方造成一些麻煩。
相反,他很開心。
北方四國展現出來的侵略性,無疑會讓大宋的官員們更具上進心和凝聚力。如此以來,大宋將會發展的更快更好。
<script>
喜歡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請大家收藏:()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