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他又告訴了錢樹林。三人又合計了一下,最後做出瞭如下的決定:
一、學校的名字叫周村小學;
二、名譽校長周良武或由村領導擔任);
三、常務校長趙元慶,副校長錢樹林;趙元慶兼教務長與數學老師,只領老師的工資);語文老師:錢豆豆;
四、收費標準
本村學生:
一家只一個讀書的,一學期交2鬥米,一年交4鬥米;
一家有兩個讀書的,一學期交3鬥米,一年交6鬥米;
第三個則免費;
外村學生:
一家只一個讀書的,一學期交3鬥米,一年交6鬥米;
一家有兩個讀書的,一學期交4鬥米,一年交8鬥米;
第三個則免費;
五、老師工資:每學期50鬥米,每年100鬥米,鑑於工資低,由周村撥借給老師每人兩畝地,由老師自種自收。多收的學費由周校長分配。假使學費不夠開工資,由老師自己解決。
山裡的農民拿出現金困難,交大米比較容易。他們種的就是糧食,產量不高,有可能畝產200到300斤。一家幾十畝田地的是很多的,那裡人煙稀少,田地可隨便種,當然家裡必須要有勞動力,要不就會餓肚子了。
趙元慶帶著擬定好的決定來到了周村,給周良武看了看草文,周良武說:“好,好,好!我看行,先試著辦吧,邊做邊改,慢慢完善。”經過幾次協商,最後定稿。由周村出面發公告。
5、周村小學
公告全文如下:
周村小學成立公告
一、二、三、四、五內容同前。
書本費作業本費,實用實交,均可折成大米交訥。
自即日起就可報名,予計9月1日開學。
周村小學校長趙元慶
1941年7月8日
公告已經貼出,議論聲傳遍了山村。有急的,就到學校去問長問短。好的是趙元慶自公告貼出後,他就馬上進駐了學校。每天做點準備工作,解釋工作。特別是動員錢龍、錢鳳,二位幫忙粉刷教室,教室的內牆上都刷上了白白的石灰。牆外也重新整理了幾條大標語。當然這是趙元慶的傑作。凡懂一點文化的,都說字寫得好!
一晃8月15日到了,距離開學的日子,只十幾天了。關鍵的工作是訂購課本。可不好釘!目前報名的學生倒是不少,有40多人了。可還有十幾天開學,那麼這十幾天還有多少學生呢?未知數——不清楚!趙元慶跟錢豆豆商量說:“先訂50套吧!你看怎麼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錢豆豆說:“差不多吧!若就是這麼多人,也差不多了,不會浪費。若再增加人,臨時到書店去買幾本吧!”
從目前來看,四十幾個來報名的並不算多,農村窮,可生育厲害,一個一個的接著生,人多著呢!過去讀不起書,進私塾都是幾擔米的。可如今只需要兩三鬥米,真是太便宜了,而且第三個小孩還是免交學費。這樣一家來兩個報名的很多,三個的也不少。是白讀書的機會,一般人家是不放過的,你想啊!從七歲開始上學,至十幾歲,加上週村近幾年都沒有辦學,學生生源可是太多了。周村的地理位置是趙元慶選的以前就有考慮的吧!),周圍的山村可是有幾個的,四十幾個學生,只要有十幾戶人家就可湊齊了。因此趙元慶估計不足,結果後十幾天來報名的,居然比原來報名的學生多了1.5倍,大約60人。所以現在學生人數增加到了100多人了。這下趙元慶急了,忙趕著馬車到附近的鄉鎮以及縣城,去搶購課本。還好搶購及時,終於購買到了120套課本,其中一年級是80套,二年級是40套。
課本有了,可老師不夠。兩個老師怎麼上三個班的課?教室也沒有那麼大呀!所以只能分三個班。趙元慶想出了一個上課的辦法:四一年)1)班,四一2)班是一年級,分上、下午上課,由錢豆豆負責。四一是二年級,只一個班,由趙元慶負責。
趙元慶作為校長,他還有其他的雜事的,可是一個班一個老師實在是太辛苦了。連軸轉,不是嘴巴受不住,而是人受不了。所以趙元慶忙報告周良武說:“周兄呀!你還得招聘老師啊!只怕我們倆口子吃不消啊!周良武連忙答應說:“好,我馬上想辦法,你們先堅持一下吧!”
不說這裡開始上課了。回頭再說說錢樹林。
錢樹林當副校長那全是掛名的,他不拿工資。可是他得對趙元慶負責。趙元慶兩口子都去學校了,家裡怎麼辦?所以他得負責他們家生活。首先是吃飯的問題,兩口子都上課,可不能再起爐灶。所以他得動員老婆孫福玲負責他們的三餐飲食;其次還有一個小外甥趙志寶要照看,當然錢豆豆下午放學回家,還是要分擔一些家務的。洗衣、洗碗等一定要做。她清楚哥哥嫂嫂是幫了她大忙的。還有就是周村給趙元慶的四畝地,錢樹林也得代管。可見錢樹林的副校長是不好當的。
趙志寶就是這個時候被人帶走的。
喜歡趙志寶的故事請大家收藏:()趙志寶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