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思維差到了什麼程度呢?張良運籌帷幄,讓呂后給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幫助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計策一般人想不出來,可是至少能夠看懂吧。但魏徵是看不懂的,還批判張良不幫忙:
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終不敢復有開說。
不久後,李建成就死了。這對魏徵倒是個好事。
一段千古傳誦的君臣關係,即將拉開帷幕。
魏徵遇上了他的第六個主公,他一生的貴人,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也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中了心憂百姓的魏徵,不懂人情世故的魏徵,和那群老謀深算的傢伙完全不一樣的魏徵,他似乎看見了當年還單純的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徵真正的貢獻在於諍諫,他雖然也當過參議朝政的宰相,但總領朝政的是首輔房玄齡,像魏徵一樣可以參議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徵貞觀七年當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理論上,門下省可以封駁詔書,但在實際操作中,封駁詔書的並不多,零星的案例會被記載下來的。
魏徵心憂百姓,有勇有識,一生進諫兩百多件事,對貞觀之治貢獻很大。
但在羅逸看來,魏徵獲得李世民重用,還有別的原因。
這就要分析李二的心理了。
普通的君臣關係,都是皇帝對大臣有恩情,朝廷對大臣有恩情。
皇帝面對大臣時,有足夠的優越感和施恩感,這才是正常的君臣關係。
但在李世民這裡,他得不到這種當皇帝的感覺。
前面已經分析到了,他和房玄齡是創業夥伴,已經互相報答過了,他面對房玄齡很難產生作為皇帝的優越感和施恩感。
雖然他們曾經努力去更新關係,房玄齡嘗試著把他看著長大的小王爺當成皇帝一樣去敬畏;
李世民嘗試著賞賜房玄齡,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和施恩感,但是這些賞賜又值什麼呢,房玄齡已經是首輔了,李也拿不出更珍貴的東西去給房玄齡了。
李和房努力去更新關係的嘗試是徒勞的,很快就放棄了。
他們這輩子都沒法重新開始,像正常的君臣那樣相處了,只能按原來的關係走下來了,可能像家人,也可能像朋友,反正沒法像普通的皇帝和大臣了。
李世民需要去找一個賢臣,讓他找到當皇帝的感覺,找到優越感和施恩感。
李世民發現了魏徵,魏徵起初對大唐也沒有功勞,還和他曾經是仇人。
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感覺。
李世民說:“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
李世民批評魏徵時說:“若朕兒能諫爭,還作此驕慢,亦須撲殺。”
在李世民看來,魏徵是他一手推舉打造出的賢臣,像他兒子。在魏徵面前,他找了這種施恩感。
魏徵是知道自己沒有多大開國功勞的:徵自以無功於國,徒以辯說,遂參帷幄,深懼滿盈,後以目疾頻表遜位。
魏徵受如此大恩,每天都思量報答,別的做不了,我就努力提意見吧。
後來,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鏡子。
他們是明君賢相的代表,是千秋頌揚的佳話。
這個佳話有個不好的尾巴,魏徵由於眼神不好,推薦的人謀反了;魏徵還把他和李世民的私人聊天整理了一份給史官,李世民的個人隱私被洩漏了。
李世民憤怒了,別人也就算了,魏徵可是他一手打造的啊,他自己為魏徵付出了那麼多,魏徵怎麼可以背叛他,賣掉他,去換取名聲呢?
於是有了停婚撲碑。
不過,後來,李世民又扶起了碑。他之後對魏徵抱有什麼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但這段千秋的佳話,還在影響著、感動著世人。
不管是李世民和房玄齡,還是李世民與魏徵,都不是大部分的太平時期那樣正常的君臣關係,所以更讓人津津樂道。
所以有人問,魏徵是不是李世民立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