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去別人家,羅逸可能還會縱情聲色一會兒,但若是去魏徵的家,羅逸倒是隻能看著這魏黑子是給他上什麼菜。
有道是人家準備什麼他就吃什麼,畢竟要是有什麼出格的事,這廝指不定還會參他一本。
所以大體上魏徵一直以來就是在幹這樣的事。也就是說他是比李二還看重大唐顏面的人,也難怪羅逸老丈人李二把其比作成鏡子。
不過其實在羅逸看來,魏徵也得虧是在貞觀大唐,換做其他朝代,估計墳頭草早就老高了。
在羅逸看來李二與魏徵的君明臣賢組合,基本全靠李二達成。如果給魏徵換任何一個皇帝,他都成不了魏徵。
別的貞觀大臣,和魏徵不一樣。
如果把他們的身份和經歷等量代換到別的朝代,他們依舊是時代人傑。
拿房玄齡來說,如果等量對換到別的朝代,他就是蕭何、張良,是趙普,只要不遇上朱元璋這掛的,混個功成名就、高官厚祿、善始善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即使遇上朱元璋這掛的,也能混個功成名就,也能混一陣子高官厚祿,只是很難混上善終了。
但魏徵不行,他只有碰上李世民才是魏徵。
李世民讓房玄齡當首輔,是因為他的功勞和以前的地位,這是封建時代的約定俗成的慣例,李世民必須遵守。不然功臣們不會服氣,官僚們不會服氣,誰都不會服氣。
不過房玄齡能夠一直當下去,總領朝政20多年,也算個奇蹟了。這究竟是國家離不開他,還是李世民個人離不開他,還是國家和李世民都離不開他,就不知道了。
按照封建時代的約定俗成慣例而言,房玄齡被重用,但他並不欠唐政權或者李世民什麼。
於公,他是唐政權的開國功臣,唐政權給他首輔之位,他不欠唐政權的。
於私,他為了李世民做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工作。李世民雖然對他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已經用儲備人才、幫助李世民上位報答過了。
於公於私,首輔位置必然是房玄齡的。他拿到這個位置,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但魏徵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了,他欠李世民的,是李世民成就了他。因此,他後來把李世民和對話整理出來交給史官,才觸怒了李世民。
李世民對魏徵付出的太多了,但魏徵還要洩漏李世民的個人隱私,利用李世民出名,李世民憤怒了。
魏徵是個幸運之星。
魏徵出身貧寒,少年喪父,孤苦伶仃,流落到道觀,一直呆到隋末大亂才出山。
魏徵的第一個主公,是元寶藏,一個普通郡丞。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魏徵肯定是沒什麼去處,才投奔了元寶藏,他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然而,幸運之星降臨了,魏徵替元寶藏寫的疏奏,被李密看到了!
雖然李密欣賞的僅僅是魏徵的文采,而非謀略,但是,這是魏徵職業生涯的一個飛躍!
魏徵的第二個主公是李密。不過,他在李密的陣營,地位並不高。
他獻給李密的策,李密並不採納。他後來見不到李密了,又給李密的長史鄭頲獻策,被鄭頲批判是老生常談,沒有用。
李密失敗了,魏徵跟著李密投降了唐朝。
魏徵的第三個主公是李淵。
魏徵雖然勸說過李積,讓他獻地,但李積本來就打算獻地。這個功勞並不屬於魏徵。
之後,魏徵被竇建德俘虜。魏徵選擇了為竇建德工作,李積卻一直想著忠於大唐。他倆明顯不是一路人。
這就更說明,李積獻地的功勞,並不是魏徵的。
魏徵的第四個主公是竇建德。但竇建德也是看中了他的文采,並不欣賞他的謀略。
後來,竇建德投降了唐朝,魏徵跟了李建成。
魏徵的第五個主公是李建成。
魏徵在東宮的地位如何呢?一開始,排在韋挺、王珪之下。
武德七年,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李淵流放了韋挺和王珪這兩個主要的東宮負責人,沒有注意到魏徵。
韋挺、王珪被流放後,魏徵就成了東宮最重要的大臣。
武德七年,李建成昏招頻出。李建成還做出了收買李世民鐵桿尉遲敬德這樣的事情,幸好尉遲敬德沒有將計就計當臥底,不然李建成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