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鱗次列陣於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並告誡各部不得急進。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衝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禦。
此時大風突起,揚塵蔽天,不利於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多爾袞見時機已到,遂令阿濟格、多鐸各率兩萬精騎,乘勢直衝大順軍,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風漸止,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萬。
大順軍二十萬之眾,就這樣潰敗下來,這一戰最大的贏家是誰,無疑就是多爾袞了,大順軍的精銳被徹底摧毀了,而吳三桂的兵馬也是損失殆盡,而他自身的損失卻很小,以極小的代價一下子解決了兩個對手,將大清的勢力終於再一次推進到了關內。
“吳三桂,這一次你是立了大功啊!我大清是不會虧待你的,我會向朝廷表奏你為平西王,以犒賞你的忠心!”
面對多爾袞的如此殷殷之情,吳三桂是有苦說不出,滿心苦楚,什麼忠心,還不都是被他多爾袞逼得,否則他吳三桂會拜倒在他多爾袞的面前嗎,成者王敗者寇,他也只能是認命了,這一戰,吳三桂本部嫡系兵馬損失過半,這一切自然是拜多爾袞所賜,若是說怨言,吳三桂恨不得咬死多爾袞,但是此情此境,他已經身在屋簷下,只得低頭了。
“多謝攝政王!”
“吳三桂,既然你已經投降了我大清,就該遵從我大清的規矩,以後答話要稱嗻!還有剃頭易服,這可都是我們之前商議好的,山海關就由我大清八旗兵守衛,你帶著兵馬繼續追擊李自成吧,相信你也願意前往報仇吧!”
此刻的多爾袞,就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現在的吳三桂惶惶如喪家之犬,他不擔心吳三桂敢有別的什麼想法,因為他吳三桂已經別無選擇,除了死死的抱緊大清的腿之外,他還能有別的出路嗎?沒有,大順軍那裡就不必提了,他們已經是生死血仇了,大明殘餘勢力,那就更加不必說了,因為吳三桂將他們放進關內,那些士大夫就不會放過吳三桂的,他除了大清之外,別無選擇。
“嗻!”吳三桂也是忍氣吞聲的應答道,他也知道自己現在就是滿清的一條狗,主人讓他咬誰,他就得去辦。
看著自小蓄養的長髮一縷一縷的落下,吳三桂也是雙手緊握,咬牙無奈嘆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漢人不剃髮,不刮臉,以別於胡人。不幸生逢末世,竟連父母遺體尚不能保,豈不痛哉!”
旁邊負責監督的洪承疇聞言,卻是安慰著說道:“三桂啊,你也別太執拗了。如今國家尚不能保,何論鬍子頭髮!多爾袞將要佔領山海關,也是你請來的。若不是清軍來援,你有沒有好的主意,打敗李自成,抱住山海關呢?”
吳三桂長嘆一聲,自己種的苦果,只能自己嚥下去,道:“事急,別無善策。我原來想借清兵殺敗李自成,奪回太子,扶他登極再建大明,如今已落空,我也成了他們的人,天意啊!滿清入主中原指日可待,李自成只怕也是不敵啊,只能是順應時勢,迎他進關了。”
“大清不僅是要佔領北京,佔領黃河以北之地,恢復金朝盛世局面,而是要一統天下。此一形勢,並非始於今日,而開始於皇太極,努爾哈赤割據遼東,大明就難以匹敵,皇太極繼位後,國勢日盛,還招降了許多明朝叛兵叛將,儘量優待,用以籠絡人心,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滿洲內政穩定,人口大增,兵力強盛,不但成了明朝的關外強敵,而且開始有問鼎中原之志,也有了這個實力了。何況今日見明朝已經亡國,李自成又絕不是漢高祖與唐太宗一流人物,多爾袞豈能善罷干休,坐失良機?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乃是人之常情啊!既然你已經選擇了,就別再抱怨什麼了。朝代興衰,關乎氣數,非人事可以左右。”
李自成帶著僅剩下的三千多侍衛親軍一路逃竄,在秦軍的的保護下,急馳半日,午夜以後,終於到達盧龍城內,大順軍的殘兵敗將也是陸陸續續來到盧龍匯合,潰散的人馬合起來,大約兩三萬左右,十分混亂,狼狽不堪,這兩年來,他李自成何曾經歷過如此狼狽之敗彷彿一下子回到了當年。
李自成駐下以後,立即派人給牛金星送去密諭,命他火速準備守城作戰,並準備他回京後即行登基大典。他又命劉宗敏整頓人馬,收容潰散,待明日就立即撤回北京。
“請皇上放我去到我兒子營中,我讓他速速前來投降皇上,反殺滿洲人,請皇上一定要相信我啊!”吳襄被五花大綁的押到了李自成面前,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自己也是恨吶,自己怎麼就生了這樣一個無情無義的兒子,自己一個親生父親,竟然還不如他身邊的一個小妾。
看著面前狼狽如狗一般的吳襄,李自成冷笑一聲,惡狠狠的說道:“事到如今,留下你還有用嗎?你兒子要是真的那麼在意你這個父親,早就投降了,會反叛嗎,現在朕要借你的頭,使吳三桂知道他不忠不孝的下場是什麼樣的,讓他受世人唾罵吧!”
“啊……”隨即李自成一刀落下,親手斬殺了吳襄,還將吳襄的人頭掛在一根高杆上,就掛在城牆之上,等吳三桂前來看看。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所部將士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次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離開北京,由山西、河南兩路向西安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眾多地方,前後僅四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