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倉勢如破竹,沿東阿城中的主幹道,直撲陶升的東阿王宮。
興漢軍以馬代步,很快就包圍了整個東阿王宮。
周倉還沒有殺到王宮正門的時候,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薛山提著陶升的人頭,站在東阿王宮大門前的石階上,望著刀鋒林立的興漢軍將士,率領著血戰餘生的兩百名士卒,不戰不退。
劉正騎著紅龍馬,接受了薛山的投降。
當場任命薛山為東阿令,配合興漢軍政事堂的進駐,同時執行土地改革,以及相關的制度變革。
至於東阿令的辦公地點,就選在了摘了牌的東阿王宮。
劉正任命周倉為東阿城防使,領一萬興漢軍鎮守東阿。
關於陶升的身後事,劉正讓薛山負責,在倉亭一帶的山上修築了一座墓園,將東阿王葬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處理好相關事務之後,劉正帶著主力大軍南下甄城。
與高覽順利的匯合之後,劉正並沒有接手大軍的指揮權。
劉正的打算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想要鍛鍊一下高覽。
甄城的守將叫做陶洛,是陶升的族地。
關於陶洛的資料,似乎只有寥寥數語——多疑善變,知兵,擅使大刀。
甄城情報站,似乎舉步維艱,很難打入陶洛身邊。
劉正問:“高將軍,如何攻打甄城,你有主意了嗎?”
關於陶洛,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高覽回答說:“王爺,甄城地處要衝,易守難攻。”
陶洛為人謹慎,一萬守城大軍,個個都是精銳。
據說是按照當初黃巾力士的選拔辦法,挑選出來的軍中精銳,再輔以嚴格的訓練,才得以建制成軍。
這一萬人的裝備水平和糧餉水平,有興漢軍的八成。
只是在成軍理念上不如興漢軍健全而已。
對於這樣的一支隊伍,肯定是擁有不俗的戰鬥力。
興漢軍嘗試著攻了兩次城,吃虧不小。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我正在打造攻城器械。
高覽說完,帶著劉正走向了後營。
三千大軍正在忙碌著,正在打造帶輪子的登城梯。
這登城梯寬五米,長三十米,豎起來的時候像一面巨帆。
關鍵的部位都裹上了兩層熟牛皮,可以自主的拉伸和收縮。
人躲在登城梯後面,不僅可以安然無恙,還能抽開檔板,朝著城頭上放箭。
登城梯十分笨重,一旦靠上城頭,守城的軍士就無計可施了。
這就是一直以來守城必打野,依靠騎兵迂迴作戰,不斷的消滅登城梯背後的步兵,直到攻城部隊失去最後的耐性。
劉正見登城梯的裝配已經完成了。
這東西一旦靠上城頭,人和戰馬就可以從四十五度的斜坡,向上衝鋒。
高覽一共打造了兩部登城梯,打算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