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種田技術的進步,肯定會節約更多的勞動力。
按照二十年前一個人養活五個人的比例,興漢軍需要四百萬種田的人口。
如今種田技術好了,一個專職種田的人,可以養活二十個人了,興漢軍只需要一百萬種田人口,就可以完成備糧任務了。
剩下的三百萬人口,無論是從軍,還是進入工坊勞作,以及一些有償勞役,都可以讓專事種田的人口不用分心。
想要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首先是提高種田的技術,讓單位人口養活人口的比例提升。
隨便增加一個數值,都會獲得大量的富餘人口。
不斷的最佳化行業結構,從改變農民開始。
農業是基礎,基礎行業的產能提升,就會推動衍生出其他的行業。
劉正總算是想通了,種田人的水平,直接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地位。
用最少的人口,養活更多的人,那些從士地上被釋放的種田人,將會成為各行各業的儲備人力資源。
這就是整個時代的進步,畢竟種田技術的革新,是最不容易保密的。
興漢國可以在武器裝備方面嚴格保密,卻不會在種田技術上敝帚自珍。
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衣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
食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礎,就像興漢軍當初在幽州設立的屯墾團,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糧食的生產。
種田人能力的提升,帶給了興漢國快人一步的機遇。
相比之下,其他諸侯國種田人的能力,大部分在一個種田人養活十個非農業人口的範圍之內。
以魏王曹操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實力,種田人需要一百萬。
麾下各大世家隱匿的人口,也在百萬左右。
剩下的八百萬人,除開三百萬的老弱病殘,再減掉兩百萬左右的管理人口。
能夠用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口,就不足三百萬了。
商業人口和裝備工坊的人口數量,將會直接決定軍力儲備。
魏國的總兵力的極限是一百萬,除掉各類輔助軍,正規軍的規模會少於四十萬。
一旦魏軍超過四十萬人,整個魏國就會崩潰了。
劉正也不知道這樣的計算方式是怎麼得來的,但是興漢軍的兵力極限是七百萬人口。
相當於魏國的二十倍,這才是興漢國可以席捲天下的底氣所在。
畢竟兵力儲備的多寡,直接反映了一個諸侯國的戰爭潛力。
以興漢國目前的實力,還沒有哪個諸侯國有實力,消耗掉興漢軍七百萬人的兵力儲備。
其實在真實戰場上的人口消耗,基本上維持在一比一的水平,最多就是前線人口和後方人口的差別而已。
精兵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卻需要大量的輔助人口。
一個精兵需要十個左右的輔助人口。
然而一個普通計程車兵,有一個輔助的人口就足夠了。
這就是兵家的多多益善原則,畢竟精兵太貴了,一般的實力根本就用不起。
只能用大量的普通軍隊代替,畢竟在大型戰場上,精兵的戰損會讓一個勢力傷筋動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