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江:“可以樂觀一點,未來的幾年內,我國的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任務量將不斷加大,甚至航天的探索領域將向更遠的深空和星空發起挑戰。”
他們徑直走過去推開門,大廳中一排排桌椅上面擺放著電腦,電腦後面坐著監控人員。由於任務比較重,控制中心是發射的關鍵一環;為了確保口令清晰、發音準確,組織各系統反覆細化方案、反覆推演流程,郝秋巖連續20多天沒怎麼休息了。尤其到了發射前的幾天裡,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領導們到這裡巡視一番後離開,郝秋巖也到休息室躺了一會兒,十幾分鍾過後,又趕緊回到工作崗位。
4月20日,大廳裡一片寂靜,準備倒計時:
90分鐘準備。
60分鐘準備。
30分鐘準備。
10分鐘準備。
01分鐘準備。
40秒,明白。
30秒,明白。
20秒,明白。
10秒,10、09、08、07、06、05、04、03、02、01,點火。
7.3秒後(19:41),‘CZ7、天舟一號’ 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騰空而起,奔向浩渺深邃的太空。百無聊賴的黑夜,一下被這金光吸收。
“距離、19時、413、35秒、361毫秒”,“陣地112跟蹤正常”,“程式轉彎”,“陣地遙測訊號正常”,“陣地1115跟蹤正常”,“文昌光學雷達跟蹤正常”,“遙測訊號正常”,“文昌飛行正常”,“陣地112跟蹤正常”,“陣地遙測訊號正常”,“陣地315跟蹤正常”,“陣地110跟蹤正常”,“文昌光學雷達跟蹤正常”,“遙測訊號正常”,“文昌飛行正常”......助推器分離.....”
按計劃,兩個航天器先後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的在軌補加。透過大螢幕,郝秋巖注視著CZ—7火箭噴薄而出的烈焰,朝向天宮二號飛去。這次航空任務包括髮射、執行、回收,並形成海陸空監測網;所有相關人員都在密切關注,高度緊張,不敢有絲毫懈怠。火箭升空約596秒後,船箭分離......
海南文昌航天城指揮控制中心的人員都很興奮,暗暗地長吁一口氣。發覺大螢幕的光線從清晰到模糊,眼前一黑,郝秋巖跌倒在工作崗位上……
北京航天指揮中心通報:CZ—7火箭飛行正常,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展開正常。
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宣佈:天舟一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海口市。
醫生,“機器不可能像人那樣來幫助我們,可我們必須要依賴它們,能夠得出精確的資料。”
楊立江,“他已經有過一次這樣的情況,你們醫生應該對他的健康負責;像他這種病因,會不會成為習慣性的?”
“根據我臨床的判斷,應該不會。”
“什麼叫應該不會,不能肯定地回答我?”
“請你不要發急,不會對生命產生影響,相信他很快就能醒來。你應該知道,神經醫學是很難得出比較確切結論的,從目前情況看,腦電圖輸出的資料很平穩。”楊立江同醫生溝通時嗓音比較大,像是在爭吵;他不想聽醫生含糊的解釋,可對此又無可奈何。
周遭的一切都處在起伏狀態,牆壁發出淡淡的光線。時間是模糊的,郝秋巖聽到沉重的轟鳴聲。這聲音來自所有的方向,模糊的意識中,似乎有某種巨大的機械在鑽開或鋸開他身下的冰層。世界仍是一片黑暗,但轟鳴聲卻變得越來越真實,終於能夠確定聲音的來源。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聽到了沉重的轟鳴聲;可這聲音來自所有的方向,在模糊的意識中,似乎有某種巨大的機械在鋸開他身下的冰塊。轟鳴聲卻變得越來越真實,由遠及近,終於能夠確定這聲音的來源。他努力地睜開眼睛,周圍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郝秋巖同志,好些了嗎?”
楊立江介紹,“軍委李副主席看你來了。”
他會意地點點頭,“感謝首長關心。”
李家慶,“祝你早日康復。”
柔弱的燈光照在臉上,那憔悴得極不自然的臉色泛著青暈。郝秋巖,“感謝首長們的關心,這是我本職工作。”
楊立江,“你堅持四天四夜沒太閤眼了。”
郝秋巖,“任務結束了?”
楊立江,“發射中心的任務結束了,李副主席想單獨和你談談。”
其他人聽後自覺地走出去,李家慶坐在床前:“國家批准了你的[藍光計劃] ,代號【781】,地址設在南京。在不影響國家科研大專案的前提下,抽調技術能力強的骨幹加入到這個隊伍。”
郝秋岩心裡的石頭搬了下來,願望終於達成了。在動身的前夕,楊立江與王福臣特意舉行了小型宴會,邀請一些比較熟悉的人員為郝秋巖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