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之後的徐州會戰
1938年1月,中國投入兵力12萬人,日軍2.4萬人。在長達4個月的戰鬥中,中國以傷亡兩萬人的代價,重創日軍王牌近衛第五師團代號板垣師團)以及近衛第十師團代號磯谷師團)。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1日,中國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近1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而作為此次進攻放的日軍,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戰後中國傷亡合計超過40萬!日軍事後傷亡統計3.55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0萬人。
很明顯日軍在傷亡處與真實偏低,而國軍發表資料則虛高!
這場曠世絕倫的空前大作戰,最終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終。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
常德大戰時,日本人為的僅僅是牽制國軍反攻雲南的中國遠徵軍部隊的行動投入約十萬人的兵力,國軍則聚集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28個師21萬人,這還不算周邊隨時能調集策應的部隊,最後呢?你也看到了,前線部隊全被擊潰殲滅了,死了很多人。直到我們五十七師堅守常德城。
這一路說來基本就是那些年日本侵略中國的主要路線。可以說是有著相互作用的,無論是太原點燃抗日的烽火,國共兩軍精誠合作還是淞滬的全國動員全民抗戰,淞滬的結果導致了南京陷落的悲劇,南京失守後日軍直逼徐州。而徐州會戰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軍為之後的武漢會戰提供了大量時間準備。再之後,武漢會戰雖然失敗卻是國軍站穩腳跟第一次行動有序的撤退,是真正意義上的穩步排程,至此我們中國部隊在日軍鬼子的進攻下一步步的站穩腳跟。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那就像是武者博弈,你用身體抵擋,自開始的手忙就亂無法抵擋自後來的穩步後撤,如果太極一般緩緩卸掉敵人的勢能,雙方慢慢進入一種均勢。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的日軍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軍事開支,進而一直到1943年之間再沒有發生比之武漢會戰還要龐大的戰役。
顧祥貴說完臉上變得無奈。
“是不是覺得那時期的我們很沒用?像是吃幹飯的”
席恆與我哪敢回這話
“那是我們打的結果,你不要覺得我之前說的都很悲觀,在那時的中國已經是很好的結果。士兵們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無論是將軍、司令還是兵卒、走夫。那時不是還有一句話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這是當時的抗戰態勢。但也別覺得老蔣多厲害,抗戰後期各部隊什麼樣子想來就一肚子火。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不能還原歷史就請尊重敵人,這是對那一代老兵戰績的最好認可。這裡面還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堅持抵抗的人,我看電視劇記得裡面有句話很有意思“不是皇軍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這句話想來就很是粉刺,我也想為那時無論國軍還是共軍說一句。
不是軍人不想保家衛國,而是日本人太狡猾了。
“我說這些你們也別奇怪,有時認清敵人的強大才能知道老一輩人鬥爭的艱辛,大家都很不容易,你所看到的電視劇僅僅是我們勝利時的模樣,卻不知道有多少人相看也看不到的那一刻。”
對了武漢會戰後還有個特別的戰役叫中條山戰役,是場非常可惜的戰役,我實在不想多提,只能說這老蔣很獨特但凡戰事稍緩國軍一有機會,蔣介石就會想到他的畢生任務,限共與剿共。好好的中條山諷刺的可以,記得蘇州一帶專為鞏固南京花費數年建設的永久性工事隨著淞滬後期的大潰退歸之無用,中條山也是,其上如此完善的永久防禦工事,僅僅是因為猜忌實在是說不過去啊,那些死去的人當真是有夠怨的。
顧祥貴握著杯子面色凝重,我和席恆直了直腰,對於一直表示敵人強大說法很是不適,老人的話很明白,他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動去爭取過,只有經歷過那時戰爭的人才有資格評判敵人的強大。不過倒也好奇他沒有細說的中條山,是指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