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大家都想打敗侵略者,可就是,唉,真可憐。”
顧祥貴說到這,顯然對於席恆的表情很是理解,他摸了下嘴繼續說。
日本人戰鬥力很強組織嚴謹,還很狡猾,這不是電視劇裡就能表現的那樣“笨”。反倒是十分的聰明,歷次作戰中狡猾的日本人常常採用聲東擊西,迂迴穿插等利用雙方優劣勢制定嚴謹周密的作戰計劃,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兵作戰思路就是白兵戰,白天躲在山溝溝裡做長梯,在深夜爬外壕悄悄沖入陣地,以手槍、大刀刺刀等白刃戰。這樣的效果往往打的人措手不及,十分受用。同時不得不說日本人不怕死的樣子十分嚇人,那就像現在阿拉伯那些恐怖分子,簡直像是被洗了腦,戰鬥力十分強悍。怎麼形容呢,說來慚愧。有時候我們往往要兩倍三倍 甚至四倍於敵人的兵力才能與日本人正面對抗,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是正面對抗而不是擊潰更不是殲滅。因為少於這個數字,最基本的對峙都做不到更別說打仗,你們不要被電視劇愚弄,真要能取得那樣輕而易舉勝利,那都是無數勇士用命堆出來的。
平均起來國民黨軍要六七個人才能抵抗一個敵人,這樣的比例在戰鬥中得到了 確切的證實,雖沒有六七人那麼誇張但多少說明瞭很多問題。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專家徐永昌的估計也大致相似:徐永昌認為,這樣的敵我力量對比,在水田山地尚可應付幾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援。最明顯的就是蔣介石致電史迪威,關於遠徵軍作戰時特別強調,因為遠徵軍出征都是國內精銳損失不起,進而要求史迪威“三倍於敵人兵力打防禦戰,五倍於敵人才能打進攻戰”,史迪威對此不置一詞認為蔣介石是“外行戰術”
想想看哦,入緬遠徵軍都是國內精銳都這情況,國內的普通軍隊哎說起來真是不堪。關於這一點經歷過戰鬥的老人都明白,你們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那些成功的經典戰役,它們的作戰核心基本都是 誘敵 包圍
反突圍 擊潰等等。
你也許會問這裡為何沒有殲滅?因為即便包圍了他們,殲滅也是件很難的事情,一個弄不好甚至會演變到日軍透過運動戰反包圍數倍於他們的國軍,更嚴重的是可能就此圍殲!這不是嚇唬你們的,淞滬會戰後期為何撤退?太…..我無法形容前期的悲壯與後期的悲慘。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口,除了淞滬,之後的南京
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甚至更早的太原會戰等等都是數倍與日軍的兵力前提下拼死作戰,戰鬥打的很殘酷死了很多人。最終在付出如此巨大而慘烈的犧牲下依舊無法有效的阻擋日軍前進的步伐,這不能說軍人無能,只能說這既是戰爭,沒有什麼丟人的事情,我孫子小的時候一聽我說這個就不開心。說我爺爺為何不好好打勝仗?那是我最最為難的時候,如是說,誰不想保家衛國擊退倭寇呢?只是僅僅是這樣有用嗎?口號喊得震天響,戰鬥還是最殘酷的敵人,不會因你的怨念格外仁慈。
有人常說這是臺絞肉機,你們真見過嗎?
進而這裡但凡形容勝利我都會用擊潰來形容。記住如果不是殲滅,擊潰毫無意義。我這不是否定大家的戰果,而是說清楚能做到這樣已經是那個時代軍隊的極限。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你們不要覺得敵人有多脆弱,恰恰相反,他們是很強的。
我們時常用一路追打來形容勝利,至於正面一對一?想都別想,我時常有一個觀點其他的老人總是不認同,那就是日本人的圍點打援。常德就是這樣打下來的,乃至第二年到了衡陽會戰時,援軍本就沒有信心去打再加上日本人就等著你主動進攻呢。當然這套說法應該能算是原因之一,只是他們不承認罷了。進而你要是想和日本人面對面,也就是主動進攻那太笨了,日本人什麼裝備,這不是說我要抗日打鬼子人就送上來給你殺的,日本之所雲擅長運動戰就是因為國軍在武器裝備和訓練都無法相比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堅守陣地戰來消耗日軍。如果這時主動進攻,那日本人能像壓路機一樣全給你碾過去,多少人都沒用。淞滬會戰主動進攻的結果,誰都明白。在敵人陸海空協同作戰下僅從陸地上進攻的國軍是悲劇的,當時還有這樣的故事,精銳的一個德械師派上去,兩天就報廢了。這是什麼概念?他們不愛國嗎?死了那麼多人還是打不下來,他們不英勇嗎?
只能說明武器裝備無法匹配的情況下簡直就是兩個時代的戰爭,這不是對日本人的稱贊,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畢竟我老頭子別的不懂,就知道日本人那麼少 禍害中國那麼多年 半個中國都給打下來了,如果是個軟柿子 可能嗎?我大體說說下面的戰鬥你們就知道,這裡面除了淞滬是主動應戰外其他基本都是被動防禦戰,當時的作戰有多苦你們自己體會體會。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1日 中國投入兵力達28萬餘人,傷亡10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14萬,會戰結束後傷亡3萬餘人。太原會戰是國共誓死奮戰相互配合的重要戰役,其中平型關大捷就是兩軍精誠合作的結果。其成果平型關的勝利堅定了大家抗日的決心,即便如此,隨著太原的失守太原會戰還是以失敗告終。
淞滬會戰
19日 中國部隊群集上海與日決戰,此戰中國投入80萬人,傷亡30萬中國宣佈)日軍投入28萬人,傷亡4萬人日方宣佈),算上雙方虛加虛減,日軍計傷亡人數在6萬,至於國軍應該有33萬。至11月9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這裡我多提一點,淞滬會戰可能是老蔣極為不成熟謀略策劃的一場戰鬥。或者說其本身包含了更多打給外國人看的因素。我非常想說一句,如果南京失守論責的話,老蔣得為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