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璉哪裡肯認這個話,知道王熙鳳的醋壇子要是打破了,沒他好果子吃,只得好言好語地奉承:“那林家大姑娘再能幹,也不過才十三歲的毛丫頭,如何比得過你?你要是有這個心思,只管奉承老太太去,誰能有你在老太太身邊得臉?”
王熙鳳翹起嘴角,拿起一瓤西瓜啃起來。平兒見狀,起身悄悄退下了。
沒過幾日,也不知從哪裡露出的訊息,寧榮街上都在盛傳,林如海林大人如何如何疼寵新認回來的三個孩子,這次來京,光金子就帶了三箱子,足足五千兩,還有玉器古玩十幾個箱籠,看那家底兒,竟是比國公府半點兒不差的。
從王熙鳳那聽到訊息後,一連幾日,賈母都陰著臉怏怏不樂。林如海到底是跟敏兒兩樣心思,這是事事防備著敏兒呢。可見那些年送過來的節禮,也就是皮毛,林家真正的家底兒,敏兒怕是都沒摸著。
王夫人雖也可惜銀子,卻暗暗高興。老太太對林家存了怨懟,就不會總想著寶玉和黛玉的事兒了。寶玉將來可是國舅,什麼豪門貴女娶不得。林如海不過是巡鹽禦史,早晚得卸任,就算銀子再多,能多過世家勳貴經年的積累?
鄔桐聽到謠言,只搖搖頭,剛到賈家就颳起妖風,還是跟賈家走得太近的緣故。她也不去觸黴頭,只吩咐林管家去通州,尋一些會做瓷器的匠人。她打算做瓷器的買賣,還有首飾鋪子,後世那些樣式早就想做出來賣了,如今有機會,當然是先賺錢了。
什麼抄襲?那些奢侈品能堂而皇之地抄襲國畫裡的精華,她怎麼就不能借鑒借鑒後世的油畫了?
況且她本來就是學珠寶設計的,家裡不缺錢,對瓷器也有些研究。雖不會做,但審美還是在的。等鋪子開起來,少不得多畫些樣子去賣。京城裡多少豪門勳貴,不賺他們的錢,難道去刮窮人的油?她還下不去那個手。
這個時代,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比後世,甚至比末世都要殘酷。
鄔桐這邊剛動,柳瓊就知道了。他早讓小乞兒盯著百花堂的角門呢,林管事一出來,他就收到了訊息,裝著偶遇幾次,也就搭上了話。
他去過揚州,又得林如海看中贈送過名帖,林管事自是認得他,知道這是個得用的。如今瞧著柳瓊人熱情得緊,笑談間,少不得被挖出了鄔桐的一些安排。
瓷器和金銀首飾鋪子都是賺錢的營生,柳瓊摸摸鼻子,這是又被媳婦兒養了?
他也不別扭,大大方方地跟著林管家跑腿兒,只說是學習學習辦事兒的經驗,以後也好知道如何管理庶務。
劉家表哥那裡搭上了線,隨便抓一兩個賈家奴僕的小辮子,讓幫著往裡面傳遞訊息,路子也就通了。
從幾次林管家回的話中,鄔桐知道柳瓊在外面支應,也收到了幾次訊息,就不再多管了。他的心眼兒只會更多,鄔桐只把心放在醫治黛玉上。
鄔楊和鄔柏時常被賈政留在了前院兒討論學問,本來賈政還想讓寶玉陪著,好歹能多討論討論文章,誰知寶玉哼唧著不願意,賈母又心疼,竟是一次也不成行。賈政無法,只得讓清客陪。
其實鄔楊和鄔柏更希望在百花堂書房清清靜靜地讀書。皇上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見鄔楊,明年還要春闈,他是真的沒工夫應付清客。可賈家在國公府的門第上下不來,覺得只有清客陪著,才能彰顯府裡的重視,鄔楊也只得從命。
不過清客也不全是攀附權貴的無用之人。有一個柳秀才,實在是家中貧困,父母俱亡,讀不起書,這才舍了前程攀附上國公府,只圖口飯吃。
柳秀才也才十六歲的年紀,本來是賈政給賈寶玉準備的陪讀,為了讓寶玉能安心讀書,也是用心找了的。柳秀才長得比寶玉都俊秀,唇紅齒白的,無奈寶玉見了讀書人就說祿蠹,怎麼也不要人家陪。
這倒是便宜了鄔楊和鄔柏。柳秀才學問不錯,要不是沒錢參加秋闈,去年就能中舉人的。十五歲的舉人,前途無量著呢。
鄔楊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和弟弟妹妹雖說是林家的庶子庶女,但妹妹的婚事他還得操心,斷沒有交給林大人的道理。如今這柳秀才他看著就很好,只是不知道他舍不捨得離了這國公府。
絲毫不知道鄔楊還在操心她的婚事,鄔桐連續三日都在為林黛玉輸入異能,見她臉色紅潤許多,聽雪雁說晚上也不咳嗽了,這才不再治療。好得太快了,會引人懷疑的。
恰好這日賈家園子裡的牡丹花開了,賈母一高興,就開起了賞花宴。王熙鳳是個最會哄老太太開心的,這個王府那個國公府的下帖子,生怕辦小了顯不出她的本事。
“你們兩個到時候可都得來。”王熙鳳掀簾子進來,風風火火地,拿起桌上的茶就喝,茶杯到嘴邊後愣了一下,這茶杯怎麼跟她尋常見到的不一樣?也不喝茶了,只拿在手邊上下左右地仔細打量。
“二嫂子這麼辛苦地操持,去肯定是要去的。”鄔桐開口,見王熙鳳注意到了茶杯,開口解釋,“這茶杯啊,是林家工匠做的新茶具,嫂子要是瞧著喜歡只管拿去用就是。”
王熙鳳臉上的笑真誠多了:“妹妹真是再聰慧不過的。放心,嫂子拿去用,虧不了你的。”
那是自然,這次的賞花宴驚動的人可不少,前幾日東宮的賞賜大家還記得,四王八公多久沒得到過太子的賞了,大家都盯著賈家呢,帖子一送過去就回說必參加的。
能讓這些“貴人”們用上一用,誇上一誇,她鋪子裡的瓷器就不愁賣不上高價。況且這一款瓷器參考了雍正皇帝的審美,再是素雅不過,任誰也挑不出錯。
賈府的牡丹園佔地不到兩百平米,如今佈置一新,各色牡丹盛開。通往花園的青石板路,用水沖了又沖。各條小徑彙總成一條大路,通往不遠處的三層木質閣樓。閣樓有兩道門,一道通往後院的牡丹園,一道通往前院。一左一右,相輔相成。
閣樓裡,青煙色的帷幔、晚霞色的屏風,將闊朗的內室分隔成一個個單間,既擋風又能遮攬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