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好多字被遮蔽了,我也是醉了,沒辦法。比如jiefang等。
雖然臺下眾人並不是很瞭解牛犇所說話的意思,但是還是紛紛附和道:“這個名字好,這個名字好啊。”
但要他們說好在哪裡?他們又是說不出來的。
牛犇微微一笑,繼續道:“解救世人,放開枷鎖,這就是這個名字的含義。因為在冥國,有的人生來就是地主,而有的人生來就是牛馬。”
“黃世仁這樣的地主老財在農民頭上帶上枷鎖,讓他們成為了為自己工作的牛馬,甚至牛馬不如。如果不把農民頭上的枷鎖放開,那一輩子就要被黃世仁給控制著。”
“大喜帶著和他一樣的戰士回到了黃家莊,把黃世仁抓了起來。他讓村裡的村民們例數黃世仁的罪行,要把他和他的狗腿子做的一樁樁一件件的壞事都記錄下來。”
“讓他獲得罪有應得的懲罰。這就叫做明正典刑!而已經成為白毛女的喜兒在大喜和一眾戰士的苦苦找尋下終於找到了。雖然相隔了快十年,但是大喜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喜兒,沒有了黃世仁,兩人終於可以在一起了。”
牛犇給這個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雖然說在真實歷史中的白毛女的結局悲慘的多。但是說故事總是要給人一個希望的。
臺下的一眾人聽完故事後瘋狂鼓掌。就好像自己得到了解救一樣,好像那些戰士是來拯救自己的。他們的眼中閃爍著莫名的希。
就像是幾乎所有百姓都期望自己在遭受痛苦的時候有一個從天而降的大俠、欽差、微服出巡的皇帝來解救自己的痛苦一樣。
牛犇知道故事到這裡並不夠,因為這僅僅是激起了這些民眾對於這地上佛國的嚮往,這遠遠不夠。
這些日子牛犇苦思冥想,他在慢慢的瞭解景天世界的一切和在這裡生活的底層民眾後。他內心中不可抑制的萌生出一種怒火。
那些身穿華服的商賈權貴是怎麼可以無視大街上那些窮的快要餓死的乞丐,施施然走進那些華麗的酒樓大吃大喝的。
這鑫隆寺和劍鋒城裡那些大大小小的寺廟裡的和尚是怎麼對那些窮光腳的信徒進行鄙視的。把人家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白麵饅頭丟去餵狗的。
那些高高在上的江湖大俠們是怎麼能對那些以命相博,只求明日一頓飯的底層江湖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
討生活的江中排幫,其男性成員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五歲。因為絕大多數人會在十次放排內死於江中。
長潭縣的男性礦工普遍活不到四十歲,絕大多數人死於礦難。燒碳的工人三十五歲後就會有各種職業病。
但是所有人都對此視而不見。因為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但是牛犇想要問一句,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這個自古以來就是對的嗎就是正確的嗎?!
這個世界真的缺糧嗎?真的缺少窮人的那一口飯那一件衣服嗎?
這個世界有問題,這個世界很荒唐。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牛犇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既然他有這樣的力量。他實在是無法做到充耳不聞。
但是這裡的人如果想要依靠某個救世主來拯救他們,牛犇覺得這也是不可行的。這種依靠救世主,將命運寄託在某個人身上的想法是很危險的。
這種弱勢文化的屬性是可以害死人的。為什麼那首歌的開頭便唱到:從來都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
人只有自救才可以得到救贖。而想要讓普通民眾自我救贖,那麼就要找對方式方法。任何生搬硬套都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