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國在第比利斯遭受失敗後,他們在喬治亞地區的主動權越發受威脅,隨時都可能被團團包圍。
但他們在波蘭戰線上還在進攻,此時撤出喬治亞無疑會增加壓力,所以上級不允許高加索的駐軍撤退。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會導致喬治亞的俄軍被包圍住,可俄國人不在乎,他們還擁有上千萬人可以拉到前線戰鬥,區區幾萬人的性命不值一提,何況他們連常備軍都不是。
不過俄國高加索方面軍倒是很著急,命令山上的俄軍向南進攻聯軍主力,企圖迫使他們撤退。
聯軍也作出了回應,西部的幾個師向北面進軍,遲滯那裡的俄軍;東部抽出幾個師回援中部,防禦北面俄國人的進攻。
中部的聯軍將會在友軍的掩護下不斷推進,伺機攻破敵人在山地的防線,進而危害到整個俄軍的後方。
4月14日,進攻開始了。雙方的交戰極為激烈,俄軍在東部發起猛攻,驅逐那裡的土軍。
可那些土軍早都撤退了,只留了幾個偵察隊觀察敵人動向,其餘的全部溜到山後面了。
俄國指揮官得知自己被這麼幾個人震住了後非常憤怒,把被俘虜的土軍偵察隊統統斬首。
但這無法掩蓋他的失敗,很快就被勒令撤職了。
新上任的指揮官無法服眾,又面對著險峻無比的高加索山,幾乎可以確定他很難發動什麼進攻。
雙方作戰的主要地點在中部,那裡集中著最龐大的軍隊。
俄軍在北面率先發起進攻,居高臨下打擊聯軍。
起初進攻十分順利,在默契的配合下逐漸把駐守的土耳其人趕了出去。
可惜後勁不足,反應過來的土軍立刻調集火炮進行轟炸,沒有炮彈的俄軍只得被動挨炸。
出現這種情況,生產力不足固然是首要的,但分散使用就是軍方的問題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俄軍大部分部隊的炮彈都不充足,打光之後就得挨炸了。
而早挨炸和晚挨炸都一樣,只不過會多一點損耗。
那為何不統一分配炮彈,乾脆不供應一個師的炮彈,讓它成為徹徹底底的步兵師;
把省下來的炮彈集中到少數部隊上,那樣好歹會產生區域性優勢,至少有一個地方不是在挨炸了。
什麼都缺總比大部分都缺要好,同理,所有部隊都挨炸總比大部分部隊在挨炸好。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俄國內部也肯定有人會懂,只不過目前執政的人不是他們罷了。
此刻與俄軍對峙的庫斯特自然也懂,他深知俄國的脆弱之處,也通曉他們的強大之處。
作為反擊,庫斯特要求所有部隊立刻使用火炮來奪回失地,並在中部逐漸集中突擊力量。
放出偵查部隊,讓他們探清敵人部署,判斷敵人的意圖。
沒過多久,大量的資訊如海般傳入指揮部。
土耳其情報部門只用了十分鐘就完全理清了這些,得出了俄軍大致的佈局。
庫斯特看著手中的情報,雖然都是士兵實地勘察的結果,但他總感覺不靠譜。
為此他專門求助德國人來辨別真假,順手破譯下俄國人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