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趁著俄軍受到重創,庫斯特對同盟國聯軍進行了改編。
整個高加索上他們總共24萬人,其中土軍約有16萬人,德奧各有4萬人。
他把土耳其人都放到一起,作為戰線主要的填線師;德奧則分別擁有自己的指揮體系,作為突破的重要部隊。
俄國人在這一帶有28萬人,但有8萬人都陷入包圍中,如果不把他們救出來,俄軍原本的優勢將瞬間變成劣勢。
庫斯特考慮到了這一點,於是他把德奧聯軍都部署在了這裡,等待俄軍進攻。
只要他們敢進攻,那麼同盟國在高加索的形勢就會好起來。精銳的德奧軍隊會把俄國人打得找不到北,然後迅速發動反衝鋒,奪回喬治亞。
但仔細思考一下,覺得這個計劃不太完善,土耳其軍隊素質堪憂,難以配合友軍行動。再加上俄軍在東線部署了相當多的兵力,想要前進根本不可能。
權衡斟酌下,他決定放棄高加索以北的地區,將主力集中在外高加索,並讓西、中部的同盟軍發起聯合進攻,奪下喬治亞地區。
雖然放棄之後想要再翻越過來很困難,但土軍已經頂不住俄軍的壓力了,早晚都得撤,果斷一些好歹還能爭取點時間。
之前的經歷讓庫斯特明白德國人不容小覷,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們完全可以做到,所以他們將作為同盟國最核心的戰鬥力。
庫斯特給四個師長下達的命令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在後面待著,等命令下達再出擊。
但這不足以服眾,德國人都是血氣方剛的漢子,自然不願意苟在後面坐視前線打得熱鬧。
好在俄國人很不爭氣,他們在當天晚上發起進攻,跟奧地利人親密接觸後,很快就不行了。
這些俄軍是過來解救被圍的友軍,本來就不怎麼願意,在看到敵人堅固的防禦後,隨便放幾槍就當打仗了。
速度之快讓庫斯特都沒反應過來,他的思維還停留在如何組織防禦,俄國人就撤退了。
在後面清掃包圍圈的德國人聽聞俄軍撤退,連忙徵求庫斯特的同意。
庫斯特心存疑慮,但也沒什麼好說的,默許了他們進攻。
保險起見,他命令中部土軍配合德軍,向西進攻平緩地帶。
俄國人見同盟國還敢進攻不再撤退,反而利用山地和陣地堅持頑抗。
雙方的偵察隊碰上後,接連交換意見,打得不亦樂乎。
感受到彼此的威脅,雙方迅速把主力都派上去,逐漸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艱苦戰役。
為了能夠控制好部隊,庫斯特親臨前線操手指揮事務。
蜿蜒綿長的陡峭山坡上佈滿鐵絲網,複雜崎嶇的狹窄山地只得小規模前進,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有人死亡。
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庫斯特是怎麼打算的呢?
他根本沒打算,他覺得傻子才走山路,正常人都走大路。
於是在正常人的思維下,他悄悄把德軍和裝甲部隊撤下來,把他們派到中部,那裡的地形相當平緩,沒有這裡變態。
至於小高加索山,庫斯特採用了鴿子戰術,就硬拖,俄國人不進攻我們也不進攻;俄國人敢進攻那他們就死翹翹,沒了山地的掩護都得被炮彈淹死。
在部隊偷偷調轉的途中,庫斯特確認了小高加索山上的俄軍不敢進攻,於是讓駐軍每天放幾輪炮就可以,然後跟著部隊一起去中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