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想馬不停蹄地進攻俄國。但奧匈高層只想控制住西烏克蘭,他們叫停了庫斯特的運動,並開始把一部分兵力移到巴爾幹戰線上。
德皇威廉得知此事後,破口大罵,併為庫斯特這個極具能力的將領感到惋惜。
現在庫斯特僅有40萬兵力,很難有什麼大動靜。想要進攻俄國就只能依靠德國自己了。
但俄國的援兵已經來了,他們大概有90萬人,再加上原來的俄軍,總共180萬人。
而德奧聯軍加起來也不過120萬人,是不可能發起進攻的。
德國嘗試性地佔領愛沙尼亞,沒有遭到俄軍的反撲,便在那裡築造防線以抵禦進攻。
攻守已經互換,主動權也相互交接;接下來,要看俄軍怎麼打了。
沒有東方戰線的緊張對峙,在巴爾幹地區,同盟國打的順風順水。
塞爾維亞遭到背後一擊,想要及時回援,可大部分兵力都被奧匈牽制住了,根本無法動彈。
保加利亞也趁機加快進攻速度,很快就把塞爾維亞東部地區全部佔領。
形成這樣的局面也不怪塞爾維亞,畢竟誰想得到俄國會敗得如此慘,更不會想到保加利亞參戰會如此快。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塞軍高層命令退守貝爾格萊德,企圖做最後的抵抗。
1月13日,庫斯特正式卸任東線作戰總指揮,但仍保留第十九軍的指揮權。
作為補償,奧匈高層准許他進入帝國樞密院,並由皇帝親自授予其一級鐵王冠勳章。
同時,帝國議會任命他為“帝國軍備大臣”,享有最高的軍備研發權和生產權,以及一定的後勤建議權。
雖然得到了更大的職務與名譽,可庫斯特卻依舊悶悶不樂。他依舊注視著手裡的軍事地圖,仔細觀察著戰局。
在東線,目前仍未大規模交火。
一方面德奧聯軍正在構造防線;而俄軍缺衣少食。
另一方面,德奧忙於恢復軍事聯盟上的斷層;俄國則急於重整部隊。
雙方都在忙自己的事,根本沒精力發動攻勢。
但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奧聯軍越有利:因為他們可以挖更深的戰壕,築更多的工事。
東線難得的安寧,可巴爾幹卻熱熱鬧鬧的。
塞爾維亞精心打造的防線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僅僅四天就灰飛煙滅。
更致命的是,奧匈與保加利亞在陸地上聯絡起來,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被打穿了。
更多的塞軍被分割包圍,主力損失殆盡,這場仗已經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但因為有英法的強烈反對,他們還是嘗試著進行堅守。
塞爾維亞放棄了貝爾格萊德,企圖在南部苟延殘喘。
可協約國的支援遲遲未到,這使得塞軍愈發絕望。
最終,塞爾維亞成立流亡政府,逃亡國外,僅留軍隊在山區打游擊。
巴爾幹戰線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光。而這換來的是同盟國的無窮光耀,以及協約國的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