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奧軍攻佔加利奇,深入俄國的大門已經開啟;波蘭大地上的每一聲槍響,都是在敲響為俄國送終的鐘。
俄軍此刻也是身陷重圍,他們的支援還要等到半個月後才能到。如果德奧聯軍趁機迅速進攻,他們根本無力抵抗。
但好歹,他們還有一些軍隊在源源不斷地給以奧軍威脅。
就像是俄第四集團軍,他們雖被包圍,可依舊擁有進攻能力。
但對面的奧地利人可不會給它這樣的機會。
奧軍迅速吃掉了與它不遠的俄第三集團軍,然後調轉矛頭,在切斷補給的同時,又不斷切割俄軍之間的聯絡。
很快,俄第四集團軍就只剩下7萬人了,編制大受重創;而奧軍還有20多萬人,跟沒事人一樣。
這些被包圍的俄軍基本都喪失了威脅,庫斯特也停止了對他們的圍剿,開始集中兵力準備壓倒俄國。
1月8日,德皇威廉二世得知庫斯特大勝後,即刻要求他的大臣們準備一枚以及鐵十字勳章送給庫斯特,然後自己一個人拿著戰報,像是神經病人一樣不斷拍打桌面大笑著。
興登堡元帥建議他把部隊集中到東線,配合盟國一起把俄國趕出戰爭;就連德國現任總參謀長法金漢也認為進攻俄國會帶來更大的利益。
於是德國人將部分西線兵力悄悄調往東線,準備給俄國致命一擊。
他們原本打算部署在東普魯士一帶,好直接進攻俄國首都彼得堡。
但在庫斯特的強烈要求下,他們最終選擇先佔領波蘭地區。
他們聯合著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俄國人趕走。
截止到1月10日,整個波蘭都被同盟國所控制,這對協約國是極其不利的——俄國正面臨著退出戰爭的可能。
羅馬尼亞見到俄國被打成這樣,便偷偷摸摸的把兵力集中到烏克蘭邊上。
義大利也開始偏向德國,希望加入同盟國以獲取更大利益。
保加利亞更是直接對塞爾維亞宣戰,開闢了塞保戰線。
上帝似乎眷顧著同盟國,讓他們在哪都戰無不勝。但這不是英法等國所希望看到的。
英國開始在巴爾幹戰線上增兵,以讓塞爾維亞能夠支撐更久。
可這也無濟於事。憑藉著優勢兵力,保加利亞很快打穿了防線,並奪下了扎耶查爾和尼什兩地。
為了減輕俄國的壓力,法軍難得地主動發起攻擊,但很快就被德國堅固的防線擊退。
見陸地上的支援都無法有效幫助俄國,英法對戰局愈發緊張。
這時英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後來英國首相)提了一個建議:打通黑海的航道,好為俄國持續輸血。
這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雖然同盟國牢牢控制戰爭的制海權,可要把土耳其的艦隊全部打沉,並控制住土耳其海峽,難如登天。
但此刻陸地上都沒什麼辦法,英國高層不得不同意這大膽的計劃。
1月11日,距庫斯特回維也納還有3天時間,一支艦隊卻在地中海逐漸形成,上面的船員來自四方,說著各異的語言。
同盟國在俄國突飛猛進,很快就把戰線推移至拉脫維亞—西烏克蘭一帶。
彼得堡近在咫尺,德國人只需要再推進幾步就能徹底毀滅俄國的輝煌。
可同盟國內部出現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