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控制住巴爾幹的局勢,英國加大了對希臘的施壓程度。
德國則更加直接:他們要求希臘割讓東馬其頓給保加利亞。
希臘國王不希望捲入戰爭,便同意了這個無理的要求。
可首相韋尼澤洛斯很不老實,要求議會堅決與同盟國作戰,向還在打游擊的塞爾維亞軍隊伸出援手;同時,他還偷偷把科孚島交於法國佔領。
希臘公民為這種喪權辱國的賣國賊行為感到憤怒,但考慮到目前同盟國佔上風,於是對國王的行為默不作聲,轉而指責韋尼澤洛斯,並要求他下臺。
如果沒有外來干預,按照這樣處理內政危機,那麼希臘基本就不會參戰。
可惜有一個叫英國的,它帶著聯合艦隊直接控制住了科孚島,強迫希臘交出所有艦船。
希臘首相欣然接受了,但國王堅決反對。兩方爭執不斷,整個希臘也因此深陷內政危機中。
一旦希臘參戰,受到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土耳其。
他倆是世仇,這是從中世紀就已結下的恩怨。
希臘一定會把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土耳其戰線上,然後拼盡全力奪取伊斯坦布林,進而威脅到小亞細亞。
雖說其他同盟國成員肯定不會坐視不管,但土耳其仍有些懼怕。
因為它正面臨著南北夾擊中:北面的俄國像是一頭殘廢的巨熊,喪失了大量鮮活的血液,卻還能依靠老本壓死土耳其;
南面的英國人更加致命,他們鼓動阿拉伯獨立出來,並不斷向北推進,威脅小亞細亞核心地帶。
再加上土耳其本國軍事力量並不強,只能勉強揍一揍俄國農夫兵和殖民地駐軍。要真碰上什麼歐洲正規軍隊,他們可打不過。
他們的海軍更加糟糕: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卻只有那幾艘破船,被歐洲列強摁在港口裡出不去。
如果希臘參戰,就會使土耳其面臨三線作戰的困境,以及無窮的海上封鎖。
奧匈首先考慮到了這一點,於是派遣庫斯特前去支援。
這樣的任命很讓人不解。但實際上,這也夾雜著奧匈高層的無奈。
庫斯特就是一匹黑馬,從萬軍從中殺出。他帶領著奧匈的動員兵打敗俄國的農夫兵,這帶來陸軍的無限風光;可在政治上,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危機。
他的擁護者在議會上大肆傳播他的光輝事蹟,不斷鼓動其他人加入其中。
儘管他本人並不知道這件事,但奧匈有名的政治人物都把他看成一個巨大的威脅。
這也是庫斯特被撤掉總指揮的原因:擁有太大的權利,有的外國人不知道皇帝,卻知道他!
作為安撫,高層給了他進入樞密院的機會;而皇帝顯然沒想那麼多,給了他“軍備大臣”的名號,並打算授予他一枚勳章。
議會得知皇帝的舉動後,趕在庫斯特抵達維也納前,要求他去土耳其。
免得他真的進入議會內部,還是以“軍備大臣”的身份進入,給他們帶來巨大危害。
遠離帝國中心,是削弱他的最好方法。
可是,有的人自作聰明,說這是在保護他,讓他遠離政治的紛爭。
這就是在放屁!他都快五十歲的人了,還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