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光壓發動機不就是個雞肋嗎?
大部分機構都不看好,但他們也不敢百分百肯定就造不出來,萬一種花家掌握其他技術呢?
這是不能確定的。
所以好多國外機構還是一直做監測,同時也祈禱著,“一定造不出來!這就是個樣子貨!”
“肯定會出問題!”
“造出來,也不可能飛起來!”
“第一次實驗,可能就會發生爆炸!”
“……”
國際上有很多不看好的言論,同時也有很多正面意義的言論,倒不是看好光壓發動機,而是肯定了種花家的‘速度’。
也就是,種花速度!
對比來說,有國家研製大型航空母艦,花了二十年時間,航母第一次下水都會出問題,宣稱航母已經確定要服役,卻依舊停留在港口動也不動,還頻頻的爆出有各種問題。
國內製造光壓發動機,只短短兩個月時間,超大圓形框架已經搭建好,透過衛星已經能看到整體構造。
這種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那可是直徑120米的超大圓球,即便只是造個超大的圓形建築,三個月時間想搭好框架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是光壓發動機了。
王浩就是沒有這麼多感慨了。
光壓發動機專案確定以後,就得到了國家力量的支援,哪一方面都是優先供給的,短時間能搭建好框架也很正常。
他抵達了光壓發動機實驗基地以後,就著急了設計組的核心人員,談起了對‘發電模組’的設計改進。
“現在我們擁有了適合光壓發動機的發電技術。”
“所以,要對於發電機的發電模組進行改進,原來的設計是利用一部分蒸汽發電以及超導電池維持供電,但也只能支援半個小時左右。”
“新技術,可以讓光壓發動機實現電力的自給自足……”
光壓發動機,外在看起來非常龐大,實際上,消耗電力的並不是龐大的凹面反射鏡,而是強湮滅力場、激發推進裝置以及電子電路系統。
核反應堆是能持續維持的。
凹面反射鏡看似很龐大,功能就只是釋放光源、製造光壓,也用不到電力能源支援。
強湮滅力場和激發推進裝置都是耗電大戶。
兩個裝置耗電量很高是其次,更主要是功率要求太高,地面至此後都需要很粗的電纜作為電力供給。
之前的設計師利用幾臺蒸汽發電機,再加上幾塊超導電池,一起維持大功率的電力供應。
這個設計的問題在於,超導電池的電量是有限的,理論上只能維持三十分鐘左右。
蒸汽發電機自身重量很高,還要在凹面反射鏡前端,進行負責的蒸汽發電設計,就讓整個發動機的重量有了很大增加,同時,複雜的發電設計也增大了出現故障的機率。
王浩認真談起了新技術,“我們採用全新的光能磁化發電技術。這項技術只需要從凹面反射鏡分出一部分光源,進入到特定的封閉空間,再安裝一臺弱化的強湮滅力場裝置就夠了。”
其他人聽罷都驚訝的張大嘴。
他們心裡有很多的疑問,還是曹東明問了出來,“王院士,新技術這麼簡單嗎?只需要再新增一臺湮滅力場裝置。”
王浩點頭。
曹東明繼續問道,“轉化效率怎麼樣?能讓發動機自給自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