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慶說的非常肯定。
王浩也感到非常的激動,他馬上去了光能磁化發電研究組,和他們一起進行了新一輪的測定,最終得到的結果和王善慶說的一樣。
2500攝氏度以上,光轉電效率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個發現實在是太重大了,直接解決了光壓發動機的電力問題,同時,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針對光壓發動機來說,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優勢就在於高效率以及裝置簡化,有了新技術以後,就不再需要落後的蒸汽發電技術。
蒸汽發電技術的轉化效率也很高,但有個大問題是裝置太過沉重,發電機的效率也很低,想要製造出高壓強電流,就必須要好幾臺大型發電機一起運作,而發電機本身的重量就不可小視。
光能磁化發電技術就不同了。
這項技術放在光壓發動機上,只需要新增一臺強湮滅力場裝置就夠了,可以說和光壓發動機完美契合。
同時,技術依舊有提升空間。
TGL03帶來的是針對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材料新方向,可以順著方向繼續研究,讓轉化效率進一步提升。
另外,外層透光管道材料,也可以繼續研究,以便能擁有更強的抗高溫、高壓以及抗暴效能。
很可惜的是,新技術暫時只能用在單獨運作的大型裝置上,現階段符合條件的就只有光壓發動機。
比如,地面發電不可行。
即便是轉化效率很高,但封閉空間內純光源能量是有限的,裝置內部最好把溫度控制在2700攝氏度以下,否則材料就會發生融化損壞現象。
如果是地面發電,還不如用湮滅粒子技術配合蒸汽發電,同時擴大熱源空間,就可以製造出更多的熱量。
在湮滅粒子技術近乎於‘無限能源’前提下,地面的空間足夠大,能源轉化效率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他大型裝置也用不到。
比如,航母,完全可以用‘核動力’,‘核動力’技術更加成熟,也能持續製造能量。
光能磁化發電是全新的技術,裝置精度以及成本就相對太高了。
……
在完成了光能磁化發電的材料研究後,王浩迫不及待的去了光壓發動機製造基地。
兩個月時間過去,實驗基地的變化太大了。
在距離基地十幾公里的位置,就已經能隱約看到凹面反射鏡框架,那是一個直徑120米的巨大圓球。
120米,四十層樓高。
再加上是個巨大的圓球,外在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
這也是光壓發動機的研究,最初就決定不保密的原因,如此龐然大物,根本做不到保密,不談周邊是否能看到,距離地面幾千、過萬公里的衛星,都很容易直接看到。
實際上,有好多機構都透過衛星檢視實驗基地。
以高精度衛星的角度來看,能輕易看到一個超大的圓球,他們也都知道是製造的光壓發動機。
大部分機構是不看好的。
光壓發動機的概念實在是太超前了,即便有基礎的湮滅粒子技術支援,想製造光壓發動機還是讓人不能接受。
其中有很多無法光合的技術難關,高溫環境控制就是最大的難點。
如何控制五萬攝氏度以上高溫?
即便是一階材料也不可能做到,而溫度降低到幾千攝氏度、一萬攝氏度,所製造的光壓動力甚至趕不上霍爾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