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曹東明和曲貴更願意相信王浩,而且具體情況也能觀察得出結論,他們馬上讓其他人給那團金屬做切片研究,只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裝置下觀察,就能知道微小顆粒具體是什麼形狀了。
在真正做切片觀察以後,實驗人員還做了一張放大的圖片,圖片顯示了十幾個微小顆粒的形態。
很明顯。
王浩是正確的。
“這些就是半拓撲形態的顆粒,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分離出來了,只不過攪拌的動力過大,讓它們黏合在了一起。”曹東明總結說道。
王浩則是道,“這個和磁場也有關係。”
“你們的磁場設計是朝著兩個方向的,我認為可以試著採用豎直圓形磁場佈局,讓磁場方向和攪拌方向保持一致。”
“這樣一來,小顆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個建議。
這次楊雲和不說話了,因為結果已經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是他對實驗還是非常積極的,馬上就和團隊其他人研究去除扇葉,同時也對攪拌容器進行改造。
曹東明則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場發生裝置。
雖然不能快速磁場變成完善的圓形佈局,但把控讓整體順著攪拌方向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天後,研究組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這一次不用做什麼前期準備,他們用現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後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進承裝超導金屬液體的容器中以後,外部封閉就開啟了中心的攪拌裝置。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攪拌只持續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來。
之後就進入到冷卻、提取環節。
當進入到這一環節以後,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實驗成功了,因為他們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顆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質。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雖然還不能夠確定結果,不知道製造出來的顆粒性材料的具體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顆粒,也能夠讓以金屬材料為基礎的湮滅力場技術獲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橫向反重力技術、常規反重力技術以及f射線發生技術,f射線發生技術直接關聯可控核聚變技術。
可控核聚變技術,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反應容器。
不管是託卡馬克磁場裝置,還是一起其他的理論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製造出容納高強反應的容器。
現在的微米級顆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場以及外層的強湮滅力場的強度。
內層反重力場可以降低反應速度。
外層強湮滅力場的強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著容器所能容納的反應強度數值更高。
這就保證了安全穩定性。
在實驗結束以後,王浩也讚歎道,“研究終於有了大進展,大家都做的很好,這個研究實在太重要了。”
“我也不用和你們保密。”
“後天我要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有了顆粒性材料的進展,核聚變研究的基礎就更穩了……”
“……”
王浩說的內容還是很震撼的。
曹東明、曲貴都非常的興奮,他們知道研究非常的重要,但之前也只知道和湮滅力場有關。
結果……
關係到可控核聚變?
楊雲和也非常的興奮,但他就有點笑不出來,感覺被打擊的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