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就三天。”
王浩不在意道,“我來之前就有準備,這次在首都最少要待半個月,下週一還要去科技部門。”
“好吧。”
楊雲和和曹東明對視一眼,馬上召集其他人準備進行實驗。
這一次就是重複上一次實驗。
他們已經連續做過很多次實驗,實驗準備相對簡單,到下午的時候,實驗就正式開始了。
最開始的準備就是切割材料。
這一部分是由楊雲和團隊負責的,材料切割好一些要進行幾個製造工序,以便實現高溫下讓材料能更快的溶解。
與此同時,就是對裝置進行除錯,保證能實現製造出對應電壓、磁場以及溫度的特殊環境。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操作間裡,仔細檢視每一個步驟,碰到不太理解的還會詢問一下。
這樣就能夠詳細瞭解整個製造過程。
第三天下午的時候,實驗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在容器裡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但冷卻後也只得到少量的粉末狀材料,大多數還是粘合在一起,或者乾脆沒有任何形態。
“成功分離的只是少數。”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攪拌棒上。”楊雲和說道,“我們討論過讓扇葉分佈更密集,再把中心軸的轉速增加一倍,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顆粒。”
王浩點頭道,“確實和攪拌棒有關。”
他的話音一個轉折,說道,“但我認為,並不是讓扇葉分佈更密集,而是要減少葉片數量,還有,中心軸轉速也要降低。”
“減少數量?降低?”
楊雲和滿是不解。
曹東明和曲貴也很不理解,他們同樣認為粉末狀顆粒數量少,是因為‘攪拌不充分’所導致。
如果增加了葉片數量,再提升中心軸的轉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狀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每一個工序我都看了,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得到的粉末顆粒卻很少。”
“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最後的攪拌器過程上。”
“超導金屬溶液是沒有問題的,攪拌的強度也足夠高。那麼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可能,或許並不是攪拌不充分,而是攪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經被分離的粉末顆粒,在更加充分的攪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說的指向一大團黏在一起的金屬,說道,“如果你們觀察這一團金屬,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
“大部分小顆粒,都具有半拓撲結構。”
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
楊雲和、曹東明以及曲貴不約而同的看向那一團金屬,曲貴幹脆走過去把金屬放在裝置下方,利用裝置的放大器觀察起來。
這是直接的放大觀察,倍率就沒有那麼高,但還是能看出金屬確實是由一個個顆粒組成的。
楊雲和也過去看了一下,他有點不願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斷。
如果王浩的說法是對的,就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他也忍不住小聲都囔一句,“也許不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來看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