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幫助顆粒性材料的研究,實現從0~1的突破。
但仔細想想,他們的研究基礎是王浩的理論,即便實現從0~1的突破,也是一起完成的,攪拌器的研究也只是個小難關而已。
王浩來到航空材料院,只花費一個星期時間就讓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都可以說是實現從1~100的突破。
這種差距……
感覺都不講道理啊!
……
王浩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
科技部門以及其他機構的決策人都想知道王浩對於核聚變研究的看法,因為核聚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研究,即便只是下定決心做研究都不容易。
王浩的看法是至關重要的。
之前王浩對於核聚變的研究並不上心,主要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基礎,貿然開啟專案做大工程式的研究,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太多,想要真正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是極為困難的。
現在就不一樣了。
王浩認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核聚變的研究也可以討論提上日程了。
他在科技部門就是這樣說的。
顯然。
王浩的個人影響力非常大,他的看法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從首都返回西海的時候,科技部門就已經提前放出了風聲,有一些媒體則開始了先期‘試探性’的報道。
《百年工程:種花家準備開啟核聚變研究專案!》
《核聚變,超級工程!》
《種花家將會成為第一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
《我國可能會在一年內啟動專案工程……》
一系列的報道都是‘捕風捉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但有句話說的好:無風不起浪。
很多媒體一起報道的時候,就肯定是聽到了什麼風聲,輿論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部分都是支援的態度。
普通人就只是讚歎一下,重點還是學術界的反應。
學術界對這個訊息不太詳細,很多專家站出來表示說,“短時間不太可能啟動核聚變的研究。”
“那是一個超級大工程,最少是千億規模來計算的。”
“即便是採用了新技術,但有效性也是值得懷疑的,核聚變的研究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現在應該還沒有足夠的基礎支援。”
“可能就只是討論而已……”
最後一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有很多的大工程專案都只是進入討論階段,並沒有真正去實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對撞機。
過去很多年時間,都在討論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對撞機,專案論證了一次又一又一次,結果就只有討論沒有實施。
現在的核聚變研究,比大型粒子對撞機還不靠譜。
那絕對是比對撞機更大的工程,而且還是沒有足夠基礎的研究專案,從進入論證階段,到正式開啟專案,再到研究有成果……
時間跨度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