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材料院,後排基地的一座大型實驗間。
王浩站在實驗操作檯前,盯著臺上的一小糰粉末狀物體,問道,“這就是提取出來的顆粒性材料?”
“對。”
曹東明點頭道,“那邊還有很多其他的,但都是大顆粒,而且也不成形狀,我們後續做了分離,只得到了這一小堆材料,用顯微鏡觀察確定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形態。”
王浩輕輕點頭。
楊雲和指著操作檯上的攪拌器,迫不及待的介紹道,“王院士,你再看看這個,我們團隊設計的攪拌器。”
“在這個研究中,攪拌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連續做了三次改善,做了很多次實驗,才確定這個形態能夠分離顆粒性材料。”
王浩跟著看了過去。
攪拌器,就是一個金屬柱子,周邊有複雜的扇葉設計,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破壁機的鋸齒,實驗過程中,攪拌器透過快速的旋轉,把金屬液體徹底打碎,使得其成為一個個小顆粒。
曲貴也跟著說道,“我們的幾次實驗,主要就是針對攪拌器,其他也沒什麼可調整的。”
“我們都認為攪拌器的形態是突破點。”
“實驗證明,確實如此。”
楊雲和被肯定也很高興,因為攪拌器就是他的團隊做的研究,能在實驗中發揮作用,也就是他的成果、功勞。
王浩走過去仔細的檢視,還用手摸了摸幾個扇葉,點頭評價了一句,“很了不起啊!”
楊雲和頓時很激動。
雖然他的年紀比王浩大很多,但雙方的學術影響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能得到王浩的肯定也值得高興。
兩人都是院士。
但院士和院士差距很大,甚至大到不可思議。
有些院士能千古留名,所做的研究被認為有重大貢獻,有些院士則乾脆沒有人認識,多數研究也不被認可。
楊雲和就屬於後者,他的研究領域是金屬加工、精密加工,是偏於工程類的方向,大部分成果也都偏小眾。
另外,高階製造、精密加工是個大領域。
大領域方向有很多的研究,他的研究也不過是添磚加瓦,一些突破能讓技術水平有提升,但有些可替代性強,具體有多大提升也很難說。
楊雲和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突出的成果。
現在就是了。
微米級顆粒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他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攪拌器,幫助新型顆粒性材料製造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接下來他們繼續給王浩講著實驗過程。
楊雲和也不斷說著,“現在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慢慢研究、不斷的改善。”
“一項全新的製造技術,就是要慢慢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制造出來了,說明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其他人也只能跟著點頭了。
王浩聽的就只是笑笑而已,他並沒有在意湯雲和說什麼,就只是繼續瞭解實驗方案、各項參與以及實驗結果。
等大部分都瞭解以後,他沉默了好一陣說道,“這樣吧,下午你們就再做一下實驗,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製造。”
“我要看一下整個過程……”
這個要求讓人感到很意外。
楊雲和就驚訝的說道,“王院士,如果是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生產出來,最少要花費三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