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飛行器只是剛剛組裝製造,也只是一臺最初步的樣機而已,但伴隨著慢慢的懸浮到空中,還是讓人感到非常的震撼。
如果不知道是新制造的飛行器,很多人肯定會認為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飛碟。
眼前可是真正自主製造出來的飛碟,即便剛剛研製出來,但任何人都知道代表什麼。
這是反重力技術在航空領域的第一次正式應用,同時,也代表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依靠反重力技術製造出來的飛行器,對比傳統的飛行器有三大明顯的優勢。
一個就是靈活。
因為反重力技術讓飛行器非常的輕,動力就只依靠電力推進器,就會讓飛行器變得非常靈活,隨時能夠靈活的調整方向。
這和傳統的、以航空發動機為動力來源的飛行器完全不同。
不管是民航飛機,還是高階的戰鬥機,在行進過程中,軌道都是可以計算的,想要變換方向,只能依靠調整機翼的方向。
其中的原理就和帆船很類似,把帆船的帆方向調整,就可以讓船體調整方向,而動力方向一直是固定的,只有‘向前,一種選擇。
現在有一些高階的戰鬥機,也會利用噴射口,來短時間迅速調整方向。
那些畢竟是少數,即便有相關的技術,使用也是極少的。
現在的反重力飛行器則完全不同,動力來源就是電力推進器,而電力推進器,是可以隨意調整方向的
,飛行器在空中的動力原理,已經從基礎徹底有了變化。
這會讓飛行器的效能得到質的提升。
靈活性指的不僅僅是改變方向,還包括環境適應能力。
普通的飛機也包括戰鬥機,某種程度來講,依靠的是‘空氣動力,,有空氣進來、壓縮、加熱,再排出空氣給飛機動力。
反重力飛行器因為大幅度的減重,只要略微升級推進方式,比如,以自主排出的氮氣作為動力,理論上就可以不斷的提升上升,甚至可以飛行幾十公里高空,甚至直接應用在航天領域。
第二點就是載重。
到目前為止,反重力飛行器還很難說有載重優勢,但只要技術慢慢發展下去,因為反重力技術本身可以大幅度減重,未來的飛行器肯定擁有超大的載重。
最後一點,就是環保了。
電力、氮氣為動力來源,自然就意味著不排出有害氣體,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環保。
等等。
很快,飛行器完成了懸浮測試,當上升到二十米高度時,可以注意到整體還是有些顫抖,主要還是因為電力推進器的功率不穩定。
王浩和徐保功、滕建軍站在一起,他解釋道,「現在在低空懸浮,使用的是四臺電力推進器,平衡手段還是差了一些。」
「如果是上升的百米高空,並進行橫向飛行,飛行器就會關閉電力推進器,自動開啟下面的一大圈扇葉,以單圈扇葉旋轉就能保證平衡問題。」
之後就是橫向移動測試,就只是調整了兩臺電力推進器的方向,輸出的是極小的功率,就可以見到飛行機緩緩的橫向移動。
等差不多移動了兩百米距離,因為測試一切順利,控制人員繼續調整推進器方向,就像是在地面控制一個大玩具一樣,讓飛行器在空中旋轉了一圈,隨後返回了起飛位置,再停下來懸浮著慢慢下落。
整個降落過程,比起飛要複雜的多。
經過了近二十分鐘的調整以後,飛行器才成功的降落在準備好的安全架上。
所有人都長呼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