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通知相關的合作工廠進行生產,有了實驗品以後就開始做測試。
於此同時,檢測、保護、資料監控等後臺軟系統,也一起跟著做研究。
王浩把整體的設計分成兩大部分,一個就是最核心的儲能線圈,另一個就是包括失超保護、自動化冷卻控制、功率調節等結合在一起的軟系統。
後者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導儲能線圈的設計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軟系統的研究了。
軟系統的研究要比儲能線圈還要複雜,還需要結合儲能線圈的測試進行完善。
這部分工作是耗時最長的。
另外一個部分,製冷系統,相對就容易了,因為使用了新型高溫超導材料,臨界溫度達到了147k,溫度調節就相對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證儲能線圈內部溫度穩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實驗組的工作就轉移到軟系統的研究中。
……
兩個月後。
實驗團隊已經完成了儲能線圈的測試工作,很大一部分軟系統的設計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準備製造出實驗品了。
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雖然儲能線圈的測試已經過完成,相關軟系統也相對完善了,但線圈、檢測器材、內部管道等,想要結合在一起,製造出對應的SMES電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礎的設計上,還是要進行一定的修正、改進。
王浩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SMES電池的使用場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車或是無人機那樣,製造好成品電池使用就好了。
SMES電池,設計的目的首要是供給‘反重力飛行器,,後續論證可能會用於其他大型裝置,甚至是大型軍事裝置。
那麼SMES電池要怎麼進行整裝?
王浩有些不確定,就乾脆先放下電池研究問題,直接去了航空工業集團團隊的實驗基地。
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團團隊的邀請,參加第一次‘反重力裝置,的起飛測試。
其實並不是直接製造出了反重力飛行裝置,就只是測試讓‘反重力裝置,裝置升空。
所謂的升空,也只是脫離地面而已。
航空集團的團隊在反重力裝置下安裝了四臺小型推進器,反重力裝置也連線著電源線。
因為橫向反重力技術讓裝置自身減重,最終裝置的重量也只有不到兩噸。
那麼就可以以小型推進器,讓反重力裝置原地升空。
這是反重力飛行裝置實驗設計中的一環。
雖然只是簡單的脫離地面,甚至電能還來自連線的線路,還是很具有代表意義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團團隊的實驗中心就看到了所謂的‘線路能源,反重力飛行裝置。
其實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實驗裝置差不多,只不過包括冷卻系統在內,都已經被獨立出來,並搭載在了反重力裝置上。
其他和地面連線的就只有電力線路。
王浩看到了裝置以後,馬上就想到了SMES電池,第一個反應就是,「可以試著搭上超導線圈,再對內部改裝一下,電子系統結合SMES電池軟系統……」
「不就能直接起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