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開側室?”孔建文看向柯教授問道。
經過三天的清理,主墓室的清理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要說主墓室啥東西都沒出土倒是也不至於。
實際上,主墓室的清理工作還是任務挺重的。
雖然,完整的文物基本上是寥寥無幾。
但是,殘片還是有不少的。
主墓室的擾土中,就有大量的紡織品殘片。
紡織品種類十分豐富,包括紗、綺、羅、綾、絹、織錦。
其中,綺、織錦約佔紡織品種類的90%!
這些殘片上的圖桉多為團狀,即以中線為軸左右對稱的環狀構圖結構,一圈或多圈聯珠圍繞形成圓環。
其中的紋樣可分為植物、動物、幾何形三類,可見獅子、飛鳥、騰龍、葡萄、卷草等,部分帶有濃重的粟特風格。
粟特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說尹朗語族東尹朗語支的古老民族。
大概在中原的東漢時期,粟特人就開始與漢人發生交集了。
他們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
直到11世紀,KS噶爾城郊還有大批的操粟特語的村落。
而在唐朝時期,西域就有大量的粟特人生活定居,其中有不少粟特人加入了大唐的邊疆,擁有唐朝戶籍,是唐人。
當然,粟特人的文化,也影響到了從西域到青海甘肅再到關中地區的文化審美。
眾所周知,唐朝“絹”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幾乎等同於貨幣。
基本上唐朝上到官員,下到普通百姓,在日常交易以及發工資、發賞錢的時候,都會用絹來發。
當然,不同地方出產的絹,價值也不同。
一匹上等的蜀地絹,估計能換好幾匹河東絹。
所以,在絹就=錢的大唐時期,這些生活在青海的吐谷渾人,擁有大量的絹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這玩意是硬通貨啊。
吐谷渾王隨葬絹,就約等於是用金錢陪葬了。
恰好,出土的平紋織物主要就是絹和紗兩種。
密度稀疏者為紗,有孔,孔呈方形,多為土黃色。絹的顏色種類繁雜,有澹黃、土黃、硃紅、藍、深棕色。
而且此墓葬出土紡織品的工藝精湛!
已知的工藝就有織造、彩繪、泥金、刺繡、染纈、拼貼六種!
但是可惜的是,主墓室擾土裡發現的絲織品,全他孃的是殘片!
最大的一塊,也就是10X20厘米的絹布,遠遠達不到一匹的長度。
很顯然,原本應該是有大量以“匹”為單位的絹布,被陪葬的。
但是經過了歷代盜墓賊的盜擾後,這些原本一匹匹儲存的絹布,要嘛被盜走了,要嘛也因為墓葬內多次進入空氣,加速氧化了。
哪怕是從殘存的這些絲織品殘片上,也可以看出這些絲綢有多漂亮,紅的耀眼,金的燦爛。
部分殘片上還有附著金箔,十分的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