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敦煌古藏文文獻《吐蕃大事紀年》和英藏敦煌文書《阿柴紀年》殘卷為依據。
初步推定,這座新血渭一號墓中出土的銀金合金印章的主人是吐蕃統治時期的“外甥阿柴王”。
並進一步分析印章上的古藏文“外甥阿柴王”,指的是吐蕃第36代贊普——都松芒波傑的妹妹,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
吐蕃第37代贊普赤松德贊和墀邦公主是同代人。
所以,印章上才是“外甥阿柴王”。
關於這個封號,其實在歷史上也有記載。
吐谷渾本是遼東慕容鮮卑族。
公元4世紀初西遷至陰山一帶。
晉永嘉之亂時遷至臨夏,定居甘南、青海地區,吐谷渾兼併周邊的羌、氐等部落,不斷壯大,建立吐谷渾國。
從公元5世紀初建吐谷渾國,至龍朔三年(663年)年被吐蕃滅國。
吐谷渾國曆時三百五十多年。
吐谷渾國強盛時,是一個擁有東西四千裡、南北兩千裡國土面積的強大區域政權,完全控制了青海地區。
然而,公元7世紀青藏高原上強大起來的吐蕃,征服了羊同、蘇毗諸部落後,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
對吐蕃來說,地處唐蕃之間的吐谷渾,自然成為強盛的吐蕃王朝向外擴張時首要征服的物件。
公元663年,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一舉直接攻破覆滅了吐谷渾國政權。
吐谷渾國的最後一個國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吐谷渾百姓投唐之涼州。
此後,吐谷渾歸屬於吐蕃統治之下,留在青海吐谷渾故地的親蕃勢力被納入吐蕃統治之下,被稱為阿柴部落。
吐蕃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在阿柴部落中設立新的可汗為其屬邦之主。
689年,墀邦公主嫁給阿柴新的邦國之主,與吐蕃形成了特殊的舅甥關係,協助吐蕃政府處理民族與國家事務。
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外甥阿柴王”。
雖然說,這座新血渭一號大墓,被盜的十分嚴重。
但是能有這枚印章的出現,就已經足夠重要了。
從印文可知墓主為吐谷渾王,印文中的“外甥”表明了吐谷渾王與吐蕃王室的聯姻關係。
這無疑是為史料,提供了最確切的考古證明。
在《新唐書·吐蕃傳》中就有“吐谷渾與吐蕃本甥舅國”的記載。
但是一直缺乏除了文字記載之外的確切證明。
現在,終於有了。
遵循現代華夏考古的二重證法,結合文獻和考古出土物兩方面的互相印證。
關於吐蕃與吐谷渾之間的甥舅關係,終於可以徹底下準確的定論,成為無可置疑的確鑿歷史!
不過,這也就是主墓室最重要的文物了。
發現了這塊印章後,主墓室的考古清理工作,基本上就進入了尾聲。
沒辦法,盜墓賊搜刮的實在是太乾淨了。
光是這次抓到的這個盜墓團伙,追繳回來的隨葬品就有646件。
而且他們還不是這座墓的第一波光顧著。
光是主墓室,就有四個盜洞。
再加上墓道上的,其他側室的,估計這座墓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至少被盜了十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