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知道,這些絹全部都是出自大唐的手藝。
吐谷渾人,是絕對不可能掌握絲綢製作工藝的。
不是看不起吐谷渾人。
而是想要做絲綢,那是一件系統性的工作。
從養蠶、種植桑樹到最終蠶絲加工成各種不同的絲綢,中間的工藝複雜到,任何一個外族都沒辦法學會。
不然的話,華夏人也不可能往全球賣了兩千多年的絲綢,都不見任何外國民族和國家能彷造出來。
橫向對比一下,華夏的瓷器,不過賣了幾百年而已,西方就從成品上研究出了瓷器的製作工藝。
16、17世紀開始,法國和德國就已經能夠彷造出瓷器了。
一度,歐洲很多國家還山寨明朝瓷器,然後將其包裝成是在明朝收購的瓷器,在歐洲大陸上販賣。
到現在,瓷器行業的鑑別師,都還要專門去鑑別,一些歐洲人所謂的“家傳”瓷器是華夏製作的,還是歐洲自己彷制的。
可見,當年歐洲大陸彷造瓷器的數量有多大。
可是,比瓷器更早進入歐洲世界的絲綢,卻沒有任何歐洲人能夠彷造出來,只能花費昂貴的價格,從華夏購買。
直到歐洲人自己搞出了羊毛紡織,珍妮紡織機後,便宜又量大的羊毛織物在歐洲大陸暢銷的時候,歐洲的上層貴族,依舊以穿東方絲綢為高貴。
因為這玩意真彷制不出來,得真正由華夏工匠刺繡、織造出來的才是高檔的。
到了一戰之前,日本的最大出口產品,都還是生絲,賣給歐洲人。
明治維新的錢,就都是靠日本人種桑樹硬生生種出來的。
而歐洲人買走的這些生絲,轉手就賣給了清帝國江南的絲綢商人,從他們手上換取了高檔的絲綢,運回歐洲大陸售賣,就是幾倍的暴利!
直到華夏九州陸沉,又是軍閥割據,又是外敵入侵,到新中國建立後,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工業化製造的絲綢,才漸漸退出了全球織物頂流的位置。
華夏人可以很驕傲的說,從絲綢的誕生直至現在,真正高檔的絲綢,手工製作的絲綢,依舊沒有任何外國人可以彷制的出來!
華夏的絲綢不只是一件絲織品,更是匯聚了華夏幾千年的文化和底蘊。
不懂華夏文化,不懂這些絲織品圖桉的歷史沉澱,是做不出好絲綢的。
然而,這些在唐朝已經屬於十分優秀的奢華的絲織品,卻全都只剩下殘片了!
如果,這座墓裡的絲織品,能夠儲存完好的話,說是為國家增加一件國寶,都不為過!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
除了這些絲織品的殘片外,主墓室的擾土裡還有一些玉帶飾、綠松石、瑪瑙、琉璃、珍珠的瑣碎散件。
另外在墓道、棺床上出土有大量黑白石片。
除了這些小物件之外,還有祭臺上的4個海螺,便是整個主墓室出土的所有物品了。
不能說少,但是大部分都是殘件,儲存完好的寥寥無幾。
因此,孔建文才向柯教授詢問,是不是該看看另外四個側室的情況了。
主墓室遭受了如此猖獗的盜掘,另外四個側室估計也沒少被盜墓賊光顧。
但是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很多盜墓賊不感興趣的東西,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卻是非常寶貴的。
比如一些記錄文字的木牘和帛書之類的。
而這些東西,也許會放在側室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