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清理出鋬指金盃呢,陳翰立馬就又在鋬指金盃下的淤土中,發現了一個疊壓著的胡瓶!
同樣是用金子做的!
這個胡瓶儲存的很完整,而且也沒有變形的很厲害,只是稍有一點點變形。
畢竟金子這玩意質地軟,被埋進土裡了,受擠壓就多少會有點變形了。
這個金胡瓶同樣是素面的。
標準的胡瓶樣子,喇叭口,細長頸,圓肩,深鼓腹,小圈足。
陳翰這個不太瞭解唐代文物的人,都能一眼認出來。
沒辦法,胡瓶在唐代文物裡太出名了。
顧況在《李供奉彈箜篌歌》中就寫到:“銀器胡瓶馬上馱,瑞錦輕羅滿車送。”
盧綸的《送張郎中還蜀歌》中也有:“垂楊不動雨紛紛,錦帳胡瓶爭送君。須臾醉起簫笳發,空見紅旌入白雲。”
七絕聖手王昌齡著名的《從軍行》組詩之其六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胡瓶可以說是唐代的代表器物了。
但是這玩意並不是唐朝人做的,而是從西域傳來的。
所謂“胡瓶”,就是胡人使用的瓶,或者說是從胡地傳入中原的瓶。
胡瓶在波斯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在使用,大約魏晉時期的時候就透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中原。
然後在唐朝成為了國朝最常見的一種瓶子。
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社會盛行飲酒風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唐代各階層普遍飲酒。
有點商朝那味道了。
這一時期,都城長安市上酒肆旗亭為數甚多。
而唐朝時期,長安又是一個胡人在東亞的最大聚集地。
有無數的胡人從絲綢之路抵達長安經商,或者定居。
當時在長安城裡想要看到個金髮碧眼的胡人,機率比現在在首都見到外國率的機率還要大。
基本上是走到街上,就能看到胡人的身影。
這些胡人,在長安除做珠寶雜貨生意外,最重要的一個行當,就是經營酒肆了!
“胡姬”在唐代有多出名,應該不需要過多敘述了吧。
當時上到貴族,下到普通百姓,都樂意進入胡人開設的酒肆,看一場胡姬表演,體驗一下胡姬當壚、胡姬勸酒。
同樣,在胡姬服務業興盛之餘,酒肆內的胡床、胡餅、胡瓶自然也就大為盛行,並且迅速在唐代成為了文化流行。
這就和現代改革開放的時候,各種喇叭褲、爆炸頭成為年輕人潮流一樣。
因為這些胡人大多都是來自於中亞地區。
而中亞地區一直都是以小麥、麵食為主食。
同樣,在這些胡人的影響下,西漢就已經重新進入百姓視野裡,但是一直都不受歡迎,沒什麼人吃的麥子,終於在唐代北方流行了起來。
胡餅,也就是現代人吃的饃饃、烤囊、麵條等食物,逐漸在胡人的影響下,成為了大唐人餐桌上的主食。
正是唐朝這種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一切外來的食物、人、事物,都能夠迅速被唐人接受並且融合。
這才打造出了,華夏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盛唐、巨唐風采!
“唐”才成為了繼“漢”之後,第二個傳遍文明世界的東方巨國!
乃至到現在,唐人街也依舊遍佈世界!